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新河

新河

①东汉建安十一年 (206) 曹操征乌桓蹋顿所开运河。《水经·濡水注》: “自雍奴县承鲍丘水东出,谓之盐关口。魏太祖征蹋顿与洵口俱导也。世谓之新河矣。” 大致自盐关口分鲍丘水 (今潮河) 东出,横绝庚水 (今州河)、封大水 (今陡河)、缓虚河 (今沙河)、素河 (今沂河)、清水 (今清河) 等,东注濡水 (今滦河)。大致经今天津市宝坻和河北玉田、丰南、唐山、滦南、滦县等市县地。与平虏、泉州两渠形成一条由北折东的运输渠道。

②又名蕃人河。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。宋 《景定建康志》 卷9: 新河 “在白鹭洲西,南流通大江二十余里。《韩忠武王世忠碑》 云,建炎四年金人入境,车驾幸四明,王闻之,丞以舟师赴难。乌珠闻王在京口,遽勒三十万骑北逐。王遂提兵截大江以邀之,相持黄天荡四十八日,乌珠势危,……一夕潜凿小河,自建象城外属之江,以通漕渠,幸风波少休,窃载而逃”。即此河。

③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。《宋史·河渠志六》:“发运使许元自淮阴开新河,属之洪泽,避长淮之险,凡四十九里。久而浅涩,熙宁四年,皮公弼请复浚治,起十一月壬寅,尽明年正月丁酉而毕,人便之。”南宋乾道五年 (1169) 楼钥北使金亦由此河行。元以后废。

④在今江苏句容县东。明弘治 《句容县志》 卷4: “新河在县治东四十里来苏乡。其源出驹骊山,由丁角流入长塘湖,注太湖。”

⑤在今浙江绍兴市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越州山阴县: “北五里有新河,西北十里有运道塘,皆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开。”

⑥明初开凿。在今浙江上虞市东南通明乡境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绍兴府上虞县: 新河 “在县 (治今丰惠镇) 东北十里……明永乐九年以通明江七里滩阻塞,因浚新河,道出县北,亦名后新河,经县西二里西黄浦桥,抵郑监山堰,至通明坝”。

⑦即采石新河。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矶之锁溪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7太平府当涂县: 新河在 “府北二十五里,亦曰采石河”。


(1)水名。东汉建安十一年(206年),曹操为征乌桓蹋顿所开运河。渠道自盐关口分鲍丘水(今潮河)东出,大致流经今天津市宝坻区和河北省玉田、丰南、唐山、滦南、滦县等县市地。与平虏、泉州二渠形成一条向北折东,沟通滹沱河、派河、潞河、鲍丘水、滦河的连运渠道,可避海运风涛之险。(2)集镇名。在江苏省海门市中部、大新河西岸。树勋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6200。以河得名。有服装、皮鞋、织带、农机具、化工、焊锡丝等厂。瑞海等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宁远中左千户所

    明置,属宁远卫。治所即今辽宁葫芦岛市东北塔山乡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宁远卫:“东有塔山,有中左千户所。辖连山驿至杏山驿。”清初废。

  • 汉水

    ①即嘉陵江。在今四川东部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广汉郡刚氐道:“涪水出徼外,南至垫江入汉,过郡二, 行千六十九里。”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:“涪水出广汉刚邑(氐)道徼外,南入汉。”②亦名汉川水。即今四川汉源

  • 白石关

    即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东南白石关。清宣统《广东舆地全图》连山厅图:西北有白石关汛。

  • 乌思藏

    一作乌斯藏。元、明两代对西藏前后藏的称谓。Dbus译为乌思(清译为卫),指前藏。Gtsang译为藏,指后藏。元属乌思、藏、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,明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。又作乌斯藏。元、明两代

  • 灵凤台

    又称灵台。后赵时建。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北城北部九华宫内。《十六国春秋·后赵录》:“起灵凤台九殿于显阳,后选召百官州郡民女以充之。后庭服绮縠玩珍奇者万余人,内置女官十八等,教宫人星占及马步射。置女太

  • 钱塘道

    1913年依前杭嘉湖道改置,属浙江省。治杭县 (今浙江杭州市)。辖境约当今浙江省昱岭、分水江、富春江、钱塘江、杭州湾以北地区及富春江南岸富阳东部地。1927年废。1914年6月以清末杭嘉湖道区域置,治

  • 万胜镇

    即今河南中牟县北二十四里万胜村。《新唐书·秦宗权传》:唐光启三年(887),秦宗权围汴州,其将卢瑭“引兵屯万胜,夹汴而栅”。后置镇。《旧五代史·唐书·庄宗纪》:同光四年(926),帝“至万胜镇,即命旋

  • 下雉县

    西汉置,属江夏郡。治所在今湖北阳新县东南。《汉书·伍被传》:被谓淮南王安曰:“有寻阳之船,守下雉之城。”即此。三国吴属武昌郡。东晋义熙中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湖北省阳新县东。属江夏郡。西晋初废入阳新

  • 云屯

    在今越南东北拜子龙湾东之云海岛。一说今海防市东之吉婆岛。《明史·俞大猷传》:嘉靖二十八年(1549)安南入寇,“犯钦州,大猷遮夺其舟,追战数日,生擒(范)子仪弟子流,斩首千二百级,穷追至海东云屯”。即

  • 留吁

    春秋赤狄国。在今山西屯留县南十二里古城村。《春秋》: 宣公十六年 (前593),“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”。即此。古国名。又称纯留,春秋赤狄所建。在今山西省屯留县南。《左传》宣公十六年(前593年):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