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为军
北宋太平兴国三年(978)分巢县无为镇置无为军, 熙宁三年(1070)置无为县,为军治。治所即今安徽无为县。辖境相当今安徽无为、庐江、巢湖等市县地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)升为无为路。
北宋太平兴国三年(978年)以巢县无为镇置,治今安徽省无为县。因“思与天下安于无事,取无为而治之意名之”(《元史·地理志》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巢湖市和无为、庐江等县。寻废。淳化中复置。属淮南西路。南宋景定三年(1262年)升所属巢县为镇巢军,辖境缩小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升为路。
北宋太平兴国三年(978)分巢县无为镇置无为军, 熙宁三年(1070)置无为县,为军治。治所即今安徽无为县。辖境相当今安徽无为、庐江、巢湖等市县地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)升为无为路。
北宋太平兴国三年(978年)以巢县无为镇置,治今安徽省无为县。因“思与天下安于无事,取无为而治之意名之”(《元史·地理志》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巢湖市和无为、庐江等县。寻废。淳化中复置。属淮南西路。南宋景定三年(1262年)升所属巢县为镇巢军,辖境缩小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升为路。
即今河北丰润县西北四十里沙流河镇。为通玉田县孔道。清于此设堡。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西部偏北。面积56.8平方千米。人口3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沙流河,人口 4650。以河名镇。1953年设乡,1958年
①三国蜀改毋棳县置,属兴古郡。治所在今云南华宁县南境。西晋泰始五年(269)复为毋棳县。②西晋太康初改西平县置,属临川郡。治所在今江西临川市西南五十里。隋开皇九年(589)并入临汝县。”③清光绪二十八
①东汉桓帝刘志陵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南。《后汉书·灵帝纪》: 建宁元年 (168),“二月辛酉,葬孝桓皇帝于宣陵,庙曰威宗”。同书《礼仪志》 注引 《帝王世纪》 曰: “山方三百步,高十二丈。
在今云南鹤庆县西南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丽江府》: 落钟河 “源出朝霞山之龙湫,截官道而东,上有落钟桥。相传唐时,有僧自叶榆舁所铸元化寺钟归,及桥,钟坠水中,取之不获,因名”。
在今湖南衡东县东境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衡山县:“阴山港在县东百里,与攸县接界,其下流入于攸水。”
在今甘肃两当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9两当县 “天门山” 条下: “故道山在县南二十里。相传故道县以此山名。”
三国吴太平二年(257)分临汝县置,属临川郡。治所在今江西乐安县西南六十里。隋开皇九年(589)废入崇仁县。古县名。三国吴置,治今江西省乐安县西南。属临川郡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废入崇仁县。
1914年改归化县置,属贵州贵西道。治所即今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。因县境西有紫云源胜境为名。1923年直属贵州省。1966年改设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。
1930年改思县置,属贵州省。治所即今贵州岑巩县。据《清一统志·思州府》:岑巩山“在府城西二十里。峰峦层叠,连亘百里”。县因岑巩山为名。按:岑巩,侗语意为大山。在贵州省东部。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。面
即今新疆伊吾县(图古里克)。《元史·明安传》:至元二十九年(1292),“别失八剌哈孙盗起,诏以兵讨之, 战于别失八里、秃儿古阇有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