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昌州

昌州

①西魏废帝三年 (554) 改南荆州置,治所即今湖北枣阳市。隋大业初改为舂陵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) 复为昌州。五年 (622) 废。

②唐武德二年 (619) 置,治所在蒲县 (今山西蒲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蒲县、吉县地。贞观元年(627) 废。

③唐贞观二年 (628) 置,属营州。治所在今辽宁中部,神龙初迁治安次县古常道城 (今河北廊坊市西)。后废。

④唐乾元元年 (758) 割泸、普、渝、合、资、荣等六州界置,治所在静南县 (今四川大足县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大足、荣昌、永川等市县地。寻废。大历十年 (775) 复置,治所在昌元县 (今荣昌县西北)。光启元年 (885) 徙治大足县 (今大足县)。元至元二十七年 (1290) 废。

⑤金置,治所在今内蒙古太仆寺旗西南九连城淖尔旁。天辅七年 (1123) 降为建昌县。明昌七年(1196) 复置,属抚州。改建昌县为宝山县。元属兴和路,延祐六年 (1319) 改名宝昌州。

⑥元至元十二年 (1275) 置,为定昌路治。治所在今四川德昌县西南。二十三年 (1286) 为德昌路治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德昌县南境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 属德昌府。永乐二年 (1404) 改为昌州长官司。


(1)唐武德二年(619年)置,治蒲县(今属山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蒲县地。贞观元年(627年)省入隰州。(2)唐乾元二年(759年)析泸、普、渝、合、资、荣六州置,治静南县(今重庆大足县东南)。后移治昌元县(今荣昌县西北)。大历六年(771年)废,十年复置。光启元年(885年)移治大足县(今属重庆)。辖境相当今重庆永川市和大足、荣昌县地。属剑南东川。北宋属梓州路。南宋属潼川府路。元废。(3)金明昌七年(1196年)于狗泺置,治宝山县(今河北沽源县西九连城)。属西京路。辖境约当今河北省沽源县西部、康保县南部、张北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南部地。元延祐六年(1319年)改为宝昌州。(4)元至元十二年(1275年)改屈部置,治今四川省德昌县南。为德昌路治。明永乐二年(1404年)改置昌州长官司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后葛

    在今福建漳浦县东南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)置后葛巡司于此。清初废。

  • 雉衡山

    在今河南南召县东。原名衡山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南阳郡雉县: “衡山,沣水所出。” 《水经·汝水注》: 醴水 “出南阳雉县,亦云导源雉衡山,即 《山海经》 云衡山也。……马融 《广成颂》 曰,面据衡阴,

  • 王庭州都督府

    唐龙朔元年(661)于久越得犍国置,属安西都护府。治所在步师城(今塔吉克斯坦西南卡菲尔尼甘河下游库巴的安)。8世纪中废。唐羁縻都督府。龙朔元年(661年)以久越得犍国步师城置,治今塔吉克斯坦卡菲尔纳甘

  • 黄陂镇

    又作王陂镇。即今江西宁都县西北七十里黄陂镇。清时设汛。(陂bēi) (1)在江西省宜黄县西南部、黄水河畔。面积275平方千米。人口2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黄陂,人口5500。唐末戴姓自虔化(今宁都)县清

  • 归仁里

    在今云南马关县东南三十六里都龙镇。清兵自马白关出兵抗法,收复我国失地,光绪十五年(1889)置,属安平厅。

  • 炉河

    又名折多河、瓦斯沟河。在今四川康定县中部。清乾隆 《卫藏通志》 卷3: “泸河源出折多山西南。东流七十里至炉。” 此水有南、北二源: 北源名雅拉河 (雅拉沟河),源出大炮山 (海拔4904米);西源名

  • 仓门山

    又名仓门、仓口。在今河北沙河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5沙河县:仓门在“县西南一百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唐太宗为秦王时,击刘黑闼于河北,置仓于此,以通馈饷,故有仓门之名。或曰,建中年间,昭义帅李抱真与河北叛

  • 裴家堡

    在今河北昌黎县东北二十里裴家堡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7作 “裴家庄堡”。

  • 巴岭

    即今川陕边界之大巴山。《水经·漾水注》:宕渠水“西北出南郑县巴岭,与槃余水同源派注,南流,谓之北水”。《元和志》卷22兴元府南郑县:“巴岭,在县南一百九里。东傍临汉江,与三峡相接。山南即古巴国。”

  • 皂涧水

    ①在今河南新安县东。《水经·谷水注》:“谷水又东径函谷关南,东北流,皂涧水注之。水出新安县东南,流径毋邱兴墓东,又南径函谷关西。皂涧水又东流入于谷。”②一名黑涧水。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南。《水经·洛水注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