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明中都城

明中都城

在今安徽凤阳县城西北隅凤凰山之阳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 九月,诏 “以临濠为中都,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”,营建达六年之久。主要建筑有外、中、内三城。外城周五十余里,中城周十三里,内城周六里。内城高约15米,城内殿宇壮丽。有太庙、社稷、中书省、大都督府、御史台、中都城隍庙、开国功臣庙、历代帝王庙、中都国子监、演武厅、校场等。清康熙六年 (1667) 移凤阳县治于城内,改称县城。现仅存西华门、午门及一段城墙。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即明中都皇故城。在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隅凤凰山之阳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太祖朱元璋下诏,“取中天下而立,定四海之民”,以其发祥之地凤阳为中都,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。集中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,营建达6年之久。主要建筑有外、中、内三城。外城周25千米多,中城周6.5千米,内城周3千米。内城高约15米,城内殿宇壮丽,雕饰奇巧。有太庙、太社稷、大都督府、御史台、朝日坛、中都城隍庙、开国功臣庙、历代帝王庙、中都国子监等建筑。清康熙时,诗人张宣《登中都鼓楼》诗云:“飞甍画栋连空起,濠梁城外月如水。踏春人踞最高颠,灯光散落千门里。”《中都志》称:“规制之盛,实冠天下。”是古代最豪华壮丽的都城建筑之一,在艺术上继承了宋元时期的传统,又开创了明清时期的新风格,在古代都城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。明亡后,内城建筑基本完好,清康熙六年(1667年)凤阳县治移于内。此后历经沧桑,中都城毁坏,现仅存残破的西华门、午门及一段970米城墙。近年已对西华门、午门进行部分修整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浪水

    在今湖北随州市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83随州: 浪水 “在州南四十五里。源出大獬山,流入涢河”。

  • 岳西县

    1936年由潜山、太湖、舒城、霍山四县析置,属安徽省。治所在朱屋庙 (衙前街),即今安徽岳西县。在安徽省西部、大别山主峰南麓。属安庆市。面积 2398 平方千米。人口40.1万。辖13镇、15乡。县人

  • 坶野

    即牧野。在今河南淇县西南、卫辉市 (旧汲县) 东北。《水经·清水注》: 仓水 “俗谓之雹水,东南历坶野。自朝歌以南,南暨清水,土地平衍,据皋跨泽,悉姆野矣”。又引 《竹书纪年》 曰: “周武王率西夷诸

  • 掷钵峰

    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西北,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。世传恩大和尚掷钵于此,赴陈主之召,故名。《清一统志·衡州府一》: 掷钵峰“在衡山县西北十七里。下有隐身岩、卓锡泉; 又有船石,其状如船,人经其下,造

  • 九龙顶山

    在今云南大理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7赵州:九龙顶山“在州(今凤仪镇)南五十里。九峰相聚,望之如龙。与云南县(今祥云县)接界”。

  • 高湖山

    在今江西婺源县东北,与安徽休宁接界。《清一统志·徽州府》: 高湖山 “在婺源县北一百里,界接休宁,与浙源山相连。前有湖宽六七亩,四时不涸。从山后上,即摩天岭。有水北入浙溪”。在江西省婺源县东北与安徽省

  • 北河店

    又名河阳镇。即今河北定兴县南十里北河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7定兴县图:南有北河店。

  • 盘龙镇

    ①又名攀龙镇。清置,属武乡县。即今山西武乡县东五十里蟠龙镇。②即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三十二里蟠龙。北宋朱长文 《吴郡图经续记》 卷下: “有盘龙汇者,介于华亭、昆山之间,步其径才十里,而洄穴迂缓逾四十里

  • 桃林县

    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陕州。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老城。《寰宇记》 卷6: “取古桃林塞为名。” 大业初属河南郡。唐初属陕州,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灵宝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

  • 人存山

    在今四川万县市西二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77万州:人存山“在州西四十里。亦名万户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夔州府一》:人存山“四面悬璧,周回数十里。亦名万户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