晴州
唐渤海国置,属南海府。治所在天晴县 (今朝鲜咸兴西北旧津里。一说在咸镜北道茂山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长津江上游一带。后废。
渤海国置,治天晴(今朝鲜咸镜北道茂山县东南境),属南京南海府。辽废。
唐渤海国置,属南海府。治所在天晴县 (今朝鲜咸兴西北旧津里。一说在咸镜北道茂山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长津江上游一带。后废。
渤海国置,治天晴(今朝鲜咸镜北道茂山县东南境),属南京南海府。辽废。
即熙春城。在今新疆伊宁市北十里。清祁韵士 《西陲要略》 卷2: 熙春城 “在惠远城东八十里,亦巴彦岱地,俗呼城盘子”。
唐置,在今河北雄县南易水上。五代晋入辽,后周显德六年(959)收复,于此设雄州。《旧五代史·周书·世宗纪》:显德六年(959)伐辽,夏四月,“今上先至瓦桥关, 伪守将姚内斌以城降。……五月乙巳朔, 帝
简称土西旗。俗称托尔和札萨克旗。清雍正三年(1725)设,属土尔扈特部。旗府驻地在今青海兴海县西那家附近,后迁今青海刚察县北。
古国名。在今山东金乡县南。《左传》:昭公十六年(前526),齐侯伐徐,徐人行成,“赂以甲父之鼎”。杜注:“甲父,古国名。高平昌邑县东南有甲父亭。”
西魏置,为戟城郡治。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。后改置横山县。古县名。西魏置,治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北。为戟城郡治。后改名横山县。
①秦置,为陇西郡治。治所即今甘肃临洮县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狄道县注:师古曰,“其地有狄种,故云狄道。”西晋为狄道郡治。东晋建元元年(343),张骏于此置武始郡。隋属金城郡。唐初属兰州,乾元初为临州治。
①在今江苏东海县西。《寰宇记》卷22海州朐山县:“孔望山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。《春秋》……云,此山与郯城相近,当是孔子之郯问礼之时,因登此山遂以名之。”《清一统志·海州》 引《舆地要览》:“孔子之郯问礼
①五代周显德五年 (958) 置,为通州治。治所即今江苏南通市。北宋天圣元年 (1023) 为崇州治。明道二年 (1033) 复为通州治。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为通州路治,后复为通州治。明洪武初
①唐大历八年(773)置,治所在华亭县(今甘肃华亭县)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大历十年(775),“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奏破吐蕃于义宁”。即此。②唐乾符五年(878)置,治所在今福建建宁县西里心。后降为永宁镇。
①西汉置,属临淮郡。治所在今江苏泗洪县东南。东汉废。②东汉章帝改橐县置,属山阳郡。治所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一百四里两城乡。因高平山为名。西汉地节三年 (前67) 封丞相魏相为高平侯,即此。三国魏改为高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