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晴隆县

晴隆县

1941年改安南县置,属贵州省。治所即今贵州晴隆县。清咸丰 《兴义府志》 卷11载: 晴云山在县西五里,“崔巍峭拔,为县治诸山之祖脉”。俗呼为晴龙山。县以此山得名。


在贵州省西南部。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。面积1325平方千米。人口27.4万,有汉、布依、苗、黎、彝、仡佬、水等民族。辖7镇、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莲城镇。唐置来南县,属羁縻琰州。南诏、大理属于矢部。元属普安路总管府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置尾洒卫,旋废卫;二十三年复置卫,改名安南卫,治江西坡(今普安县东),隶贵州都司;二十五年卫治徙尾洒堡即今县城莲城镇。万历四年(1576年)至清顺治十六年(1659年)永宁州治于此,卫、州同城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裁安南卫改置安南县,属安顺府。雍正五年(1727年)改属南笼府(后改兴义府)。1913年属黔西道(1914年改贵西道),1923年直属贵州省。1941年以城郊晴隆山更今名。1949年属兴仁专区,1952年属兴义专区,1956年属安顺专区。1958年撤县并入普安县,1961年复置。1965年属兴义专区,1982年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。地处黔西南山原丘陵北部与黔西高原山地南部。北盘江自北向南为县东部界河,主要支流有麻沙河、西泌河、麻布河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玉米、小麦、稻、烟草、油菜籽、甘蔗、花生等。矿产有煤、锑、硫黄、萤石等。工业以有色金属开采冶炼、农机修造、水泥、大理石生产为主。320国道和普新、晴花公路纵横县境。名胜有大厂镇石膏晶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陈营市

    即今江西万年县驻地陈营镇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12:万年县东有陈营村。1960年万年县治由青云镇迁此。

  • 仙林场

    即今四川西充县东北仙林镇。清光绪《西充县志》卷2:仙林场在“治东三十里。雍正时盐大使分驻,乾隆七年裁”。

  • 剑南西川

    唐方镇名。至德二年 (757) 分剑南节度使西部地置,简称西川。治成都府 (治今四川成都市)。辖境屡有变动,长期领有成都府及彭、蜀、汉、眉、邛、嘉、黎、简、茂、雅以西诸州,约当今四川成都平原及其以北以

  • 金坑

    即今江西崇义县西北金杭。明置金坑巡司于此。

  • 沂东县

    1940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沂水、莒县二县析置,治苏村(今山东沂南县东北苏村镇)。1948年撤销,并入沂水县。旧县名。山东抗日根据地设。1940年由沂水县东部及莒县西部置沂东办事处,治苏村(今属沂南县)

  • 罗亭

    在今青海贵德县境。《后汉书·段颎传》:延熹二年 (159),烧当羌等 “寇陇西、金城塞,颎将兵及湟中义从羌万二千骑出湟谷,击破之。追讨南度河,使军吏田晏、夏育募先登,悬索相引,复战于罗亭,大破之”。《

  • 蒗蕖州

    元至元十六年 (1279) 改罗共赕置,属丽江路。治所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南二十五里衙门村。彝语 “蒗稽” 为叶可食用的灌木,彝族常用以和荞粑吃,因当地盛产蒗稽面得名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 属北

  • 居延海

    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。弱水 (今额济纳河) 自张掖北流,至下游分为东河、西河等河,汇潴于此。《水经注》 卷40: 居延泽 “形如月生五日”。唐以后通称居延海。本为一湖,其后中段淤塞,遂成二泊。汉人称

  • 嵩梁山

    即石门山。在今湖南张家界市南三十里。宋本 《寰宇记》 卷118澧阳县: 嵩梁山 “按此山在澧水之阳,望之如香炉之状,今名石门。吴永安六年自然洞开,玄朗如门,高三百丈,门角上各生一竹,倒垂下拂,谓之天帚

  • 三合县

    1913年改三脚��州同置,属贵州黔中道。治所即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。据《地学杂志》1914年第7、8期载《贵州移置增设各县呈表并批附清单》: “该县有天河、地河、马场河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