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曹山

曹山

在今江西宜黄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54抚州府: 曹山 “在宜黄县北三十里。旧名荷玉山,山巅曰罗汉峰。昔本寂禅师因礼曹溪六祖回此,遂易名曹山。山前有回龙亭,其下有泉,昔白眉禅师结庵山中时,其水一日三潮”。山有宝积寺,为唐僧本寂驻锡处。本寂受传于良价,良价住洞山,故世称其派曰“曹洞宗”。


(1)山名。在安徽省蚌埠市东5千米龙子河畔,与雪花山隔河相对。因山有南北两峰,如双龙行雨状,古名双龙山。后为纪念东汉末年魏王曹操曾屯兵于此,改今名。南北走向,北峰海拔107.2米,南峰海拔64.3米。山上遍植松、槐,绿树成阴,已成为龙子河自然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山南麓有明代信国公汤和墓。(2)集镇名。在江苏省仪征市西北部。属真州镇。人口600。为原曹山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以境内曹山得名。曹山因形状如城,古名城子山。魏文帝曹丕率舟师攻吴,筑东巡台于此,改名曹山。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等。有涤纶布、丝绵、化工、塑料制品等厂。仪谢公路经此。古迹有曹山南麓新石器时代湖熟文化遗址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崖驿

    唐置,属柘县。在今四川红原县南境。《元和志》卷32柘州柘县:“柏岭在县北八十里。岭北三十里至白崖驿,与吐蕃接界。”

  • 琅 (瑯) 邪山

    又作琅琊山、瑯琊山。即今安徽滁州市西南十里琅邪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128滁州清流县:琅邪山 “其山始因东晋元帝为琅邪王避地此山,因名之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9滁州: 琅邪山在 “州南十里。晋伐吴,命琅邪

  • 明王台 (臺)

    在今安徽亳州市北门内。元至正十五年 (1355) 二月,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自砀山清河迎弥勒教首领韩林儿于亳州 (今亳州市) 称帝,建立政权,号小明王,国号大宋,年号龙凤。此为即位台。今为通真观。

  • 朝儛

    《孟子·梁惠王》: “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: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。” 朝儛,山名。焦循 《孟子正义》 谓即召石山,亦即今山东荣成市东北之成山。

  • 岱崮

    在今山东蒙阴县北。1943年11月,日、伪军对鲁中抗日根据地进行 “扫荡”,八路军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已转移至外线作战,留在内线作战的第十一团八连凭借山崮天险,坚守沂蒙山区朴里以北的南、北岱崮阵地,血战十

  • 定晋岩禅果寺

    即禅果寺。在今河北武安市西北活水乡寺沟村东。

  • 南山炮 (礮) 台

    在今广东东莞市南虎门威远岛西南的武山之巅。清康熙五十六年 (1717) 建。炮台周长五十二丈五尺,设炮洞十二个。台内还设有神堂、药局、官兵住房等设施。炮台后被英军毁坏,但遗址尚存。

  • 秀岭镇

    在今江西广昌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建昌府二》:秀岭镇“在广昌县西南修岭下。旧名修岭镇。明设巡司。本朝乾隆三十年裁”。古镇名。又称修岭镇。在今江西省宁都县东北。明置巡检司于此,属建昌府。清废。

  • 方州

    ①西魏恭帝改江州置,治所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北方山上。北周天和二年(567)废。唐武德三年(620)复置,八年(625)又废。②北周置,治所在尉氏县(隋改为六合县,今江苏六合县)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七年(6

  • 委羽山

    在今浙江台州市南黄岩区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2台州: 委羽山 “在黄岩县南十里。山东北有洞,世传仙人刘奉林于此控鹤轻举,尝坠翮焉,故以为名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黄岩县: 委羽山,“道书以为天下第二洞天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