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楚州

楚州

①东魏武定七年 (549) 改北徐州置,治所在燕县 (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东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,瓦埠湖以东,女山湖以西和池河以北地区。北齐改为西楚州。

②南朝梁太清四年 (550) 改巴郡置,治所在垫江县 (今四川重庆市)。明曹学佺 《蜀中广记》 卷53重庆府: “楚州,以地邻乎楚” 而名。西魏大统十七年 (551) 改为巴州。北周闵帝元年 (557) 复改为楚州,治所在巴县 (今重庆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以南,江津以东,涪陵以西地区。隋开皇元年 (581) 改为渝州。

③南朝梁置,治楚城 (今河南信阳县北五十一里长台关西)。东魏改为西楚州。

④即僰州。治所在隆阳县 (今四川綦江县北)。

⑤隋开皇元年 (581) 置,治所在寿张县 (后改淮阴,今江苏淮阴市西南)。十二年 (592) 移治山阳县 (今江苏淮安市)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八年(625) 改东楚州复置,仍治山阳县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盱眙、淮安、淮阴、宝应、建湖、金湖、洪泽等县市地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淮阴郡,乾元元年 (758)复名楚州。南宋绍定元年 (1228) 改为淮安军。


(1)东魏武定七年(549年)改北徐州置,治燕县(今凤阳县东北临淮关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淮河以南,瓦埠湖以东及女山湖、池河流域地区。北齐文宣帝改为西楚州。(2)南朝梁太清四年(550年)置,治垫江县(今重庆市)。辖境相当今重庆市及璧山、永川、江津、南川、长寿等市县。西魏大统十七年(551年)改巴州。北周闵帝元年(557年)复改楚州。隋开皇元年(581年)改名渝州。(3)隋开皇元年(581年)置。治寿张县(后改淮阴县,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西南),十二年移治山阳县(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)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八年(625年)又改东楚州置。仍治山阳县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淮河以南,盱眙县以东,宝应县、盐城市以北地区。天宝、至德时曾改为淮阴郡。北宋属淮南东路。辖境略有缩小。南宋绍定元年(1228年)改为淮安军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阳沔

    即今四川梓潼县东北七十里演武乡。一说在县北。《华阳国志·大同志》:太安元年(302),河间王颙遣督护博西征讨李特,“博次梓潼,……为特所破于阳沔”。即此。在今四川省梓潼县北。西晋永宁二年(302年)李

  • 丁家洲

    在今安徽铜陵县东北二十里长江滨。《宋史·贾似道传》:南宋德祐初,元军沿江东下,贾似道师次芜湖, “时一军七万余人,尽属孙虎臣,军丁家洲。似道与夏贵以少军军鲁港”。即此。在今安徽省铜陵县东北长江中部。《

  • 北谷镇

    清置,属中部县。在今陕西黄陵县东六十里。

  • 大桥墟

    ①即今广东曲江县东北大桥镇。清同治《韶州府志》卷11曲江县有“大桥墟”。②即今广西钟山县西南三十里回龙镇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昭平县图:东北有大桥墟。

  • 渼陂

    在今陕西户县西五里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渼陂水 “出宜春观北,东北流注涝水”。宋敏求 《长安志》 卷15: “ 《十道志》 曰,有五味陂,陂鱼甚美,因误名之。……其周一十四里,北流入涝水。唐宝历二年,敕

  • 泽州府

    清雍正六年 (1728) 升泽州置,治所在凤台县 (今山西晋城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晋城市及沁水、阳城、高平、陵川等县地。1912年废。清雍正六年(1728年)升泽州置,治凤台县(今山西晋城市)。辖境约

  • 同冠峡

    即同官峡。在今广东阳山县南。唐韩愈有《游同冠峡》诗。在今广东省阳山县西。俗名晾纱峡,又名同官峡。唐韩愈有《同冠峡》诗。

  • 赵镈县

    1941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临沂、费县、峄县、郯城四县析置,治漫子 (漫溪村,今山东苍山县西北车网镇东南八里)。为纪念1940年牺牲的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同志而命名。1950年5月撤销,并入苍山县。旧

  • 嵩明县

    1913年改嵩明州置,后属云南滇中道。治所即今云南嵩明县。1916年直属云南省。在云南省中部偏东。属昆明市。面积1442平方千米。人口34.2万。辖3镇、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嵩阳镇。因汉人与乌、白蛮会盟

  • 穹窿山

    在今江苏吴县西南。《越绝书·吴地传》:“由钟穹窿山者,古赤松子所取赤石脂也。” 明王鏊《姑苏志》 卷9: 穹窿山 “山高而平,其广可百亩,……山半有泉名法雨,四时流不绝,下注石堰,可以灌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