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武夷山

武夷山

广义的武夷山在今江西、福建两省边境。东北—西南走向。北接仙霞岭,南连九连山,为赣江、闽江分水岭。主峰黄岗山,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北,海拔2158米,为本省最高峰。狭义的武夷山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二十里,红色沙岩构成的低山,为福建省第一名山。有九曲溪、桃源洞、一线天、武夷宫、武夷精舍、架壑船棺诸胜迹。向有“武夷山水天下奇” 的佳誉。《史记· 封禅书》:汉武帝祠 “武夷君,用乾鱼”。《索隐》 引 《地理志》: “建安有武夷山,溪有仙人葬处,即 《汉书》所谓武夷君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01建州建阳县引萧子开 《建安记》 云,“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,故得名”。


在福建、江西两省间,主脊线偏于福建省一侧。东北—西南走向。北连仙霞岭,南接九连山,长530千米。由各类火山岩和花岗岩构成,海拔 1000—1500 米。北高南低。最高峰黄岗山,海拔 2157 米。西坡多陡崖,东坡呈层状缓降。为江南丘陵和东南沿海丘陵分界。是以赣江为主的鄱阳湖水系和闽江、汀江水系的分水岭。闽江和赣江的发源地。南方重要林区和产茶区。生物资源丰富,建有武夷山自然博物馆。山上有九曲溪、一线天、武夷宫、武夷精舍、架壑船棺诸胜迹,向有“武夷山水天下奇”佳誉。《太平寰宇记》建州建阳县:武夷山“在县北一百二十八里”。引萧子开《建安记》云:“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,故得名。”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,并被列入国际《人与生物圈》自然保护区网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五官淀

    又名武溘淀。在今河北任丘市东北三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3任丘县:“五官淀在废阿陵县(治今任丘县东北陵城)之东,上流诸水悉汇于此。”

  • 凌霄塔

    又称天宁寺木塔。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大街天宁寺内。始建于唐代。宋、金、明、清均曾修缮。寺内殿宇已毁,仅存此塔。高九层,平面呈八角形,为楼阁式砖木结构。根据地宫石函铭文和现存建筑风格,塔基为唐代所建,一至三

  • 通安州

    ①元置,属会川路。治所在今四川会理县东南通安镇。清康熙四十九年 (1710)置通安州土百户。②元至元十四 (1277) 于三赕置,属丽江路。治所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。明为丽江府治。清顺治十六年 (

  • 重华县

    南朝梁置,属药山郡。治所在今湖南沅江市东北八十里泗湖山附近。隋开皇中废。旧县名。川陕苏区设。1935年初由四川省江油县东北部重华堰地区及梓潼县一部析置。同年3月红军北上后撤销。

  • 板栈山

    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南雷平镇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0太平州: 板栈山 “在州 (治今雷平镇) 南里许。州北又有岩傍山。《志》 云: 州治以四山环绕,称为形胜”。

  • 即今四川成都市的别称。成都从五代后蜀以来别称芙蓉城、蓉城,故简称蓉。四川省成都市的简称。五代后蜀主孟昶喜芙蓉,于城内遍植,因名芙蓉城。简称蓉。

  • 上马县

    北魏置,属襄城郡。治所即今河南唐河县。西魏为襄城郡治。隋属舂陵郡。唐贞观元年(627)废。开元十三年(725)复置,属唐州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泌阳县。古县名。北魏置,治今河南省唐河县。属襄城郡。隋

  • 上爱茶峒长官司

    明宣德三年(1428)置,属东乡安抚司。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。清雍正十三年(1735)废。明宣德三年(1428年)置,治今湖北省宣恩县东南。属东乡五路安抚司。清废。

  • 凉水河站

    清置,属宁远州。即今辽宁绥中县西南凉水河。《清一统志·锦州府二》 “十三山站” 条下: “又六十三里至凉水河站,在州西南一百二十三里。”

  • 大蒲河镇

    即今河北昌黎县东二十里大蒲河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9昌黎县图:东南有大蒲河,有都司、千总驻此。在河北省昌黎县东部,东濒渤海。面积74.5平方千米。人口2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大蒲河,人口 230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