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东道
唐开元二十一年(733)分江南道置,治所在苏州(今江苏苏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,浙江、福建二省以及安徽歙县、绩溪、休宁、祁门、黟县与江西婺源、玉山等县地。乾元元年(758)废。
唐十五道之一。唐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分江南道置,简称江东道。治苏州(今江苏苏州市)。统辖润、常、苏、湖、杭、睦、歙、婺、越、台、括、建、福、温、汀、明、衢、泉、漳等州,相当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、福建两省地。乾元元年(758年)废。
唐开元二十一年(733)分江南道置,治所在苏州(今江苏苏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,浙江、福建二省以及安徽歙县、绩溪、休宁、祁门、黟县与江西婺源、玉山等县地。乾元元年(758)废。
唐十五道之一。唐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分江南道置,简称江东道。治苏州(今江苏苏州市)。统辖润、常、苏、湖、杭、睦、歙、婺、越、台、括、建、福、温、汀、明、衢、泉、漳等州,相当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、福建两省地。乾元元年(758年)废。
①北宋熙宁六年 (1073) 置,属邵州 (后属武冈军)。即今湖南绥宁县东北五十里苏洲村。南宋绍兴十一年 (1141) 曾为绥宁县治。②北宋崇宁元年 (1102) 置,属融州。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
或作上孟引。即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北一百十里上允镇。清《乾隆内府舆图》作上孟尹。傣语“勐”为地方,“允”为城,意即上城。
北宋雍熙中并荆湖南、北路置,治所在江陵府 (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全省,湖北荆山、大洪山以南,鄂州市、崇阳县以西,巴东县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东、广西越城岭以东的湘水、灌江流域。
在今越南同登县东北,广西友谊关之南。《明史·安南传》: 宣德二年 (1427),柳升征安南黎利,“升进薄倒马坡,陷殁”。
即今河南滦川县西北三十里陶湾镇。清尹耕云 《豫军纪略》 卷 10: 同治三年 (1864) 二月,“宋庆驻陶湾,顾西路; 张曜驻三川,策应各路”。
在今江苏泗阳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淮安府二》: 崔镇 “在桃源县西北三十里。《河防考》: 桃源县黄河北岸千总驻扎崔镇”。村名。在江苏省泗阳县西北部、京杭大运河东岸。属众兴镇。人口700。宋名崔野镇,简称
在今河北藁城市西北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九门县:“有安乐垒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14正定府藁城县:安乐垒“在县西北……慕容隽攻冉闵时筑垒于此。后燕亦为戍守处”。
即今山西忻州市南之牧马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忻州: 牧马水在 “州南七里。源出州西南五十里白马山,东北流经三交村,有牛尾庄水流合焉。又东经州南,而东北入定襄县界,合三合水,下流注于滹沱。有灌溉之利”。
西魏置,属武州。治所在孔提县(今甘肃武都县东北)。北周废。
在今江西永修县东北吴城镇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: 新建县有 “望湖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