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汾州

汾州

①北魏太和十二年(488)置,治所在蒲子城(今山西隰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汾阳、孝义、灵石、蒲县、乡宁、岚县、五寨等县以西地。孝昌时移治西河县(今山西汾阳县)。北齐改南朔州。唐武德三年(620)又改浩州为汾州,治所在隰城县(今汾阳县)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西河郡。乾元元年(758)复为汾州。北宋属河东路,金属河东北路。元属冀宁路。明属山西省,万历二十三年(1595)升为汾州府。

②西魏大统三年(537)置,治所在义川郡义川县(今陕西宜川县东北郭下村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县地。废帝三年(554)改为丹州。

③北周改南汾州置,治所在定阳县(今山西吉县)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)改为耿州,十八年(598)复改汾州,并改定阳县为吉昌县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吉县、乡宁等县地。大业初改为文城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复置汾州,五年(622)改为南汾州。

④北周置,治所在蒲子城(今山西隰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隰县、蒲县、大宁、石楼、永和等县地。隋开皇四年(584)废。

⑤隋开皇十六年(596)置,治所在永安县(今山西霍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霍州市及洪洞、汾西、灵石等县地。十八年(598)改为吕州。


(1)北魏太和十二年(488年)置,治蒲子城(今山西隰县)。以境内汾水河为名。孝昌时徙治隰城县(明改为汾阳县,今山西汾阳市)。北齐改为南朔州,后又屡有改置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又改浩州为汾州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汾阳、介休、平遥、孝义、灵石等市县地。明万历中升为汾州府。(2)西魏改南汾州置,治定阳县(今山西吉县)。北齐复名南汾州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又改耿州置汾州,治吉昌县(今山西吉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吉县、乡宁等县地。大业初改置为文城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复改为汾州,五年又曰南汾州。(3)西魏大统三年(537年)置,治义川县(今陕西宜川县东北)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宜川县一带。废帝三年(554年)改名丹州。(4)北周平齐后置,治龙泉城(今山西隰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隰县、蒲县、大宁、永和、石楼等县地。隋开皇初省。(5)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永安县(今山西霍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霍州、汾西等市县地。十八年改名吕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麻尔岳木岭

    即今西藏仲巴县西境之马牧木拉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 麻尔岳木岭: “在卓书特部落西二百八十九里,即冈底斯山向南之支干,岭南为藏之西界,岭北为阿里之东界。”

  • 华池泉

    在今山西洪洞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1洪洞县:“华池泉在县东十里,……引流溉田,而注于汾。”

  • 大号山

    即沮洳山。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。《淮南子·墜形训》:“淇出大号。”《水经·淇水》:“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。”

  • 乐门岭隘

    在今江西新干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临江府》:乐门岭隘“在新淦县东南四十五里。路通永丰县界”。在今江西省新干县东南。清属新淦县。路通永丰县界。

  • 曷撒罕关

    亦作合厮罕、合思罕。即化成关。今辽宁大连市甘井子区北南关岭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 曷苏馆路: “有化成关,国言曰曷撒罕关。”《金史·地理志》:化成关,“国语曰曷撒罕关”。曷撒,又作哈斯、合厮、合思。在今辽

  • 汉阜县

    唐天祐二年(905)改阜城县置,属冀州。治所在今河北阜城县。五代唐复为阜城县。古县名。唐天祐二年(905年)朱全忠避父讳,改阜城县置,治今河北省阜城县。属信都郡。五代唐复改阜城县。

  • 南坪关

    在今四川重庆市南十里南坪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9重庆府巴县 “铜锣关” 条内: “又城南隔江有南坪关。万历中,奢崇明陷重庆,分兵四出,进攻合州,石砫宣抚女官秦良玉讨之,捲甲疾趋,潜渡重庆,营于南平关,

  • 太末县

    三国吴改大末县置,属会稽郡。治所即今浙江龙游县。赤乌三年(240)改名龙丘县,宝鼎元年(266)分属东阳郡,后复名太末县。南朝陈属金华郡。隋开皇九年(589)省。唐武德四年(621)复置太末县,为穀州

  • 兰坪县

    1912年析丽江县地置,后属云南腾越道。治所在今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南六里白地坪。民国《云南兰坪县治绘图地志说明书》:“因上兰里名曰兰州,东新化里名曰白地坪,此两里为兰坪县之首区,故命名为兰坪。”

  • 黄沙嶂

    ①在今广东梅州市东南。《清一统志 ·嘉应州》: 黄沙嶂 “在州东南十五里。其北面曰清凉山”。②在今广东兴宁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兴宁县: 黄沙嶂 “在县南三十里。高百余丈,周百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