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沁源县

沁源县

北魏建义元年(528)置,为义宁郡治。治所即今山西沁源县。《元和志》卷13:“因沁水为名。”隋开皇十六年(596)为沁州治,大业初属上党郡。唐复为沁州治。北宋属威胜军。金初属沁州,元光二年(1223)升为谷州。元复为沁源县,仍属沁州。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。1930年直属山西省。


在山西省东南部、太岳山东麓。属长治市。面积 2554 平方千米。人口15.5万。辖5镇、9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沁河镇。西汉置谷远县,属上党郡。西晋废。北魏建义元年(528年)于谷远县置沁源县,为义宁郡治。因处沁水源头而名。《元和郡县志》:沁源县“因沁水为名”。隋开皇初废义宁郡,十六年(596年)于县置沁州,大业初州废。义宁元年(617年)于县置义宁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改为沁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沁州为阳城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沁州。北宋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废沁州,沁源县改属威胜军。金初属沁州,元光二年(1223年)升沁源为谷州。蒙古至元初废谷州,仍为沁源县,属沁州。明、清仍属沁州。1914年属冀宁道,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42年以朱鹤岭为界,南为沁源县,北建绵上县。1945年并为沁源县。1958年沁源县与沁县、襄垣县合并称沁县。1960年三县分治,恢复沁源县。1985年属长治市。沁河、柏子河、赤石桥河、紫红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玉米、谷子、豆类、小麦、莜麦、土豆为主。矿产有煤、铁、铝土、硫黄、石灰石、花岗石、石膏等。工业有煤炭、冶金、电力、化工、焦炭、机械、建材、陶瓷等。平屯、沁县—沁源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有圣寿寺、灵空山、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禁山

    在今四川天全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3天全六番招讨使司: 禁山在“司西二里。两崖对峙,高峻险绝,中有飞流,四时不竭,古谓之禁门关”。

  • 高眉山

    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3兰溪县: 高眉山 “在县东北二十五里。杰出群峰,石壁凌空,松阴盖地”。②在今四川万源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9太平县: 高眉山在 “县南百五十里。山高而长,两

  • 罗溪驿

    明初置,在今江西新余市东北罗坊镇。嘉靖中移建今新余市旧城东门外。后复迁今新余市北四十里璜缑岭下。清时废。明洪武初置,在今江西省新余县罗坊。属新喻县。后废。

  • 打虎亭汉墓

    在今河南新密市城西南十二里绥水南岸台地上。1960—1961年发掘。东西两墓并列,土冢相连,结构相似,均用砖石筑成,墓室庞大。西墓画像石刻丰富,雕刻有迎宾、庖厨、烹饪、宴饮等图像。东墓墙壁和券顶用红、

  • 楚丘县

    ①隋开皇六年 (586) 改己氏县置,属宋州。治所在今山东曹县东南五十里楚天集。大业初属梁郡。唐属宋州。宋属应天府。金属归德府。元属曹州。明洪武初省入曹州。②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滑州。治所

  • 珲春副都统

    清光绪七年 (1881) 置,属吉林将军。治所在珲春城 (今吉林珲春市)。辖境相当今吉林珲春、延吉两市相邻地区。宣统元年 (1909)裁。

  • 虎林厅

    清宣统二年 (1910) 改呢玛厅置,属吉林省。治所在呢玛河口 (今黑龙江省虎林县东北虎头镇)。以七虎林河得名。1913年改为虎林县。清宣统二年(1910年)由呢玛厅改名,治今黑龙江省虎林市。1913

  • 元暐墓

    在今河南洛阳市北八里金家沟村西。1928年被盗掘, 出土墓志一方。志文称:“王讳,字仲冏,河南洛阳人,太祖道武皇帝六世孙也。”志文称冏由谏议大夫转中书侍郎,除辅国将军光州刺史,又除给事

  • 胡润寨

    即湖润寨。今广西靖西县东南湖润镇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镇安府: “逻水发源府北土山峡中,下流至胡润寨,与归顺州之逻水合。”

  • 红桥镇

    即虹桥镇。今江苏邗江县东南四十里红桥镇。(1)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东南部。面积28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红桥,人口 1500。镇南旧有木桥,涂沥青,呈黑色,故名黑桥。1958年反其义改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