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泾阳县

泾阳县

①秦置,属北地郡。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北四十里安国镇油房庄。《史记· 秦本纪》: 秦昭王六年 (前301),“泾阳君质于齐”。西汉改属安定郡。《后汉书· 隗嚣传》: 东汉建武二年 (26),“赤眉去长安,欲西北上陇,嚣遣将军杨广迎击,破之,又追败之子乌氏、泾阳间”。后废。三国魏复置。十六国后赵为陇东郡治。北周废。

②十六国前秦皇始二年 (352) 析池阳县置,属扶风郡。治所在今陕西泾阳县东南三十里故县村。北魏属咸阳郡。太平真君七年 (446) 废,景明初复置。隋开皇三年 (583) 迁治今泾阳县,属雍州。大业初属京兆郡。唐属京兆府。元属奉元路。明属西安府。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


(1)古县名。秦置,治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。属北地郡。西汉武帝元鼎三年(前114年)属安定郡。东汉省。三国魏复置,仍属安定郡。西晋废。十六国后赵复置,为陇东郡治。北周废。东汉建武二年(26年),赤眉起义军与隗嚣大战于此。(2)今县名。在陕西省中部、泾河下游。属咸阳市。面积792平方千米。人口49.7万。辖12镇、4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泾干镇。西周泾阳邑,《诗经·小雅》“侵镐及方,至于泾阳”,即此。战国曾为秦国都(在今泾干镇西),因位于泾水之北,故名。西汉惠帝四年(前191年)改置池阳县。前秦设泾阳县,治今县东南,属咸阳郡。北魏析县境北部置云阳县(治今口镇南长街一带),属北地郡。太和二十年(496年)咸阳郡治迁池阳县。北周于云阳县治兼置云阳郡,建德中将池阳县废入泾阳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云阳、咸阳二郡,泾阳移治今县,与云阳改属雍州。大业三年属京兆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云阳县治迁今云阳镇。贞观元年(627年)更名池阳县,八年复名云阳县。唐代属京兆府。五代后唐同光初云阳改属耀州,金代复属京兆府。蒙古至元元年(1264年)降为云阳镇,并入泾阳。明、清属西安府。1914年属关中道,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1950年属咸阳专区,1953年属渭南专区,1956年直属省。1958年泾阳并入三原县,1961年复置,属咸阳专区。1968年属咸阳地区,1983年属咸阳市。地处关中盆地区中部。秦修郑国渠,汉修白公渠,灌溉历史悠久。今为泾惠渠和冶峪河灌区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棉花、玉米、油菜籽为主。是省粮棉基地之一。咸铜铁路、咸宋公路经此并设站。古迹有郑国渠渠首遗址,唐崇陵、贞陵,明代崇文塔。纪念地有中共安吴青训班旧址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浮城县

    西魏置,属城阳郡。治所在今湖北应城市西北三十五里。隋废。古县名。北魏置,治今湖北省应城市西北。属城阳郡。隋废。

  • 平广县

    即平武县。治所在今四川青川县西南青川镇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误作“平广县”。

  • 庙子角

    在今广东龙门县西南。清乾隆十九年(1754) 置巡司于此,并设千总驻防。后移于永清墟(今永汉镇)。在今广东省龙门县西南。清乾隆十九年(1754年)置巡检司于此。

  • 罗沟堡

    北宋政和三年 (1113) 置,属环州。在今甘肃环县北一百四十里。金废。

  • 黄巾固城

    在今山东章丘市西北水寨镇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: 百脉水 “北径黄巾固,盖贼所屯,故固得名焉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太元十三年 (388),“燕青州刺史陈留王绍为平原太守辟闾浑所逼,退屯黄巾固”。胡三省注

  • 乌兰户特图克

    即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(百灵庙)西南乌兰忽洞乡。清张穆《蒙古游牧记》卷5喀尔喀右翼部:喀尔喀右翼旗“西至乌兰户特图克”。

  • 夷陵戍

    当作木陵戍。在今河南新县南。《魏书·元澄传》:景明四年(503),“萧衍将张嚣之寇陷夷陵戍,澄遣辅国将军成兴步骑赴讨,大破之,复夷陵戍”。即此。“夷”,《资治通鉴》作“木”。

  • 静边砦

    北宋天禧二年 (1018) 置,属德顺军。在今甘肃静宁县东南。金改为静边县,寻复为砦,属通边县。元废。

  • 三吴

    古地区名。三国吴韦昭著有《三吴郡国志》,其书久佚,所指“三吴”不详。其后说法不一: 《水经注》以吴郡、吴兴、会稽三郡为三吴,相当今江苏太湖以东、以南和浙江绍兴、宁波一带;唐杜佑《通典》、《元和志》以吴

  • 大耆老

    即今云南昭通市北大耆老。清《乾隆内府舆图》:昭通府恩安县北有大耆老塘。清有把总驻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