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洛阳镇

洛阳镇

①北宋置,属西充县。在今四川南充市西北五十里双桂镇北洛阳坝。

②即今河北沙河市西北二十五里东户村乡。清乾隆 《沙河县志》 建置志: 市集有洛阳。

③即今江苏武进县东南洛阳镇。清光绪 《江苏全省舆图》 阳湖县图: 东南有洛阳镇。


(1)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南部。面积56平方千米。人口5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洛阳,人口7000。原名永安里。北宋词人秦观后裔禹夫,曾任河南洛阳县尉,卒于任。其子扶棺归葬,改名洛阳。1949年为洛阳镇。1955年改乡,阳湖乡等先后并入。1958年改公社,1983年复乡,1987年置镇。1999年戴溪镇并入。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、水果、淡水鱼等,尤以珍珠蚌、巨峰葡萄、水蜜桃著名。有珍珠加工、针织、化工、建材、机械等厂。常陆等公路经此。(2)在福建省惠安县西南部、洛阳江东岸。面积51平方千米。人口6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洛阳街,人口7360。据《闽中摭闻》载:唐宣宗微行至此,赞曰:“此间风景,类我洛阳”,故名。1956年置镇,1958年改上游公社,1961年改洛阳公社。1984年复置镇。产稻、甘薯、花生、高粱、甘蔗、龙眼、荔枝和相思树、马尾松。有滩涂养殖业和盐场。有石雕、工艺美术、皮革、塑料、食品、竹编等厂。324国道经此。古迹有洛阳桥、刘盟海墓坊、义波祠、昭惠庙、瑶台、金刚井。(3)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东南部。面积223平方千米。人口3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洛阳店,人口7000。因原址处洛水之阳,后迁今址,仍用原名。1950年为洛阳区,1958年改洛阳公社,1987年改置镇。有重晶石矿。主产稻、小麦、棉花,特产银杏、油桐、金头蜈蚣等。有重晶石粉、水泥、海绵等厂。为市东南部农贸集市。随安公路经此。纪念地有新四军第五师九口堰纪念馆。(4)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西部偏南、南水上游。面积392平方千米。人口6710。镇人民政府驻黄洛洞,人口1370。由黄洛洞、洋洞各取一字并谐音成洛阳。1952年设洛阳乡,1958年属上游公社。1962年析置洛阳公社,1983年设区,1986年建乡,1993年建镇。地处天井山东北麓中低山地区。林产松、杉,为用材林基地之一。主产稻,并产甘薯、玉米、大豆、花生及冬菇、木耳等。深洞茶叶出名。有钨、锡、稀土等矿。有小水电厂。323国道经此。(5)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中部。面积495平方千米。人口2.7万,86%为壮族。镇人民政府驻洛阳街,人口1.25万。古名落阳,后改今名。1951年为环江县三区,1958年称红星公社,1959年改为洛阳公社。1962年改区,1968年复公社,1984年置镇。产稻、玉米、大豆、木薯及油茶、油桐等。有钢铁、水泥、氮肥、铁木具、农机等厂。红茂矿务局驻此。是县西部工商交通中心,金红铁路与洛茂铁路交会于此并设普洛站,公路通贵州及河池、宜州、融水等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姜畲市

    即今湖南湘潭县西姜畲镇。《清一统志·长沙府》 “涂田市” 条: “姜畲市在 (湘潭) 县西三十五里。路通湘乡。”

  • 扎萨克图汗旗

    清外蒙古扎萨克图汗部所属十九旗之一。顺治十二年(1655)设,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东部比格尔附近。此地兼为右翼左旗驻地。

  • 兰风山

    一名兰芎山。在今浙江上虞市东南六里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“(上虞)县南有兰风山, 山少木多石,驿路带山傍江,路边皆作栏干。山有三岭,枕带长江,苕苕孤危,望之若倾。”

  • 水源县

    唐武德五年(622)置,属源州。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香山一带。贞观十三年(639)废。

  • 禄州

    ①隋大业初改越州置,治所在合浦县 (今广西浦北县南旧州村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玉林、北流、陆川、浦北、合浦、北海及广东廉江、湛江、海康、徐闻等县市间地。寻改为合州。②唐总章三年 (670) 置,属戎州都督

  • 麻岭镇

    在今福建宁德市北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泉上里

    清置,属宁化县。即今福建宁化县东北泉上镇。清时有县丞驻此。

  • 金山府

    隋开皇十五年 (595) 于曲阿县金山置,治所即今江苏金坛市。大业末改为金山县。隋开皇十五年(595年)置,治今江苏省金坛市。

  • 隆舟城

    即隆州城。在今山西祁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太原府一》: 隆舟城 “在祁县东南三十里。相传北汉刘继元筑以拒敌”。

  • 都邦县

    唐置,属羁縻纡州。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北。北宋庆历时废。古县名。唐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西。属桂州所领羁縻纡州。北宋庆历三年(1043年)废入忻城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