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涪陵县

涪陵县

①西汉置,属巴郡。治所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。东汉建安六年 (201) 为巴东属国都尉治。三国蜀为涪陵郡治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张翼传》: 建安末 “为江阳长,徙涪陵令”。即此。西晋永嘉后废。

②即涪城县。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东涪江东岸。《资治通鉴》: 西晋太安二年 (303),荆州刺史孙阜“破德阳,获 (李特) 将寋硕,任臧退屯涪陵”。胡三省注: “此涪陵乃汉广汉郡之涪县,晋梓潼郡之涪城县,非涪陵郡之涪陵。广汉梓潼之涪,今绵州,今人犹谓绵州为涪陵。涪陵郡之涪陵,则今涪州涪陵县也。”

③隋开皇十三年 (593) 改汉平县置,属渝州。治所即今四川涪陵市。以涪陵江为名。大业初属巴郡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为涪州治。天宝元年 (742)为涪陵郡治,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涪州治。南宋咸淳二年 (1266),与州同移于今市东北之三台山。元还今涪陵市,至元二十年 (1283) 废入涪州。1913年改涪州复置,次年属四川东川道。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1983年改置涪陵市。

④南齐置,属涪陵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。后废。


(1)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。属巴郡。东汉先后为巴东属国、涪陵郡治。西晋永嘉后废。(2)古旧县名。隋开皇十三年(593年)改汉平县置,治今重庆市涪陵区。属巴郡。唐、宋为涪州治。元至元二十年(1283年)省入涪州。1913年又改涪州置涪陵县。1983年撤销,改设涪陵市。原属四川省,1997年划归重庆市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塔甲渡

    在今四川会理县西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会川卫: “南有塔甲渡巡检司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74会川卫“松坪关” 条下: “ (黎溪) 驿东去七墩堡十五里,又八十里为塔甲渡巡司,又四十里为松坪关。”

  • 春秋郑邑。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。《左传》: 成公三年 (前588),晋等伐郑,“郑公子偃帅师御之,使东鄙覆诸鄤,败诸丘舆”。

  • 高公砦

    即今河北井陉县南十四里高家庄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4获鹿县: 高公砦 “山溪阻隘,金末武仙据守于此,为蒙古将天津所陷”。即此。

  • 盆溪隘

    即今湖南新宁县南盆溪村。《清一统志·宝庆府二》: 盆溪隘 “在新宁县西南。设千长,统制黄卜峒”。

  • 戏童山

    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南。《左传》:成公十七年(前574),“公会尹武公、单襄公及诸侯伐郑, 自戏童至于曲洧”。即此。古山名。在今河南省巩义市东南。《左传》成公十七年(前574年):“公会尹武公、单襄公及诸

  • 陶家厂

    即今安徽含山县南陶厂镇。光绪 《大清直省地舆全图》: 含山县南有陶家厂。

  • 胜高山

    又名升高山。在今安徽萧县南十二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9萧县: 胜高山 “东接丁公山。山阴有黑坞,约三亩许。夏秋积雨其中,染人衣,即成黑色云”。

  • 黄家堰

    即今浙江上虞市西北黄家堰。明初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纳吉堡

    又作纳吉铺。明洪武十四年(1381)置,即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。二十三年(1390)改为安庄卫。又称纳吉铺。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置,即今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。属镇宁府。洪武二十三年设

  • 庆安县

    1944年伪满改庆城县置,属北安省(次年属黑龙江省)。治所即今黑龙江省庆安县。在黑龙江省中部。属绥化市。面积 5466 平方千米。人口38.4万。辖6镇、8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庆安镇。旧名余庆街。清属呼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