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淮西

淮西

①地区名。亦称淮右。隋唐以前,从中原地区通往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寿县附近渡淮,这段淮水的流向为自南而北,所以习称今皖北、豫西淮河北岸一带为淮西。《史记·荆燕世家》: 汉高帝六年 (前201),立 “高祖弟交为楚王,王淮西三十六城”。

②唐方镇名。为淮南西道简称。


(1)古地区名。隋唐以前,从长江下游通向中原一般都在今安徽省寿县附近渡淮,这一段淮水流向系自南向北,故习称今皖北豫东淮河北岸一带为淮西,亦称淮右。(2)唐方镇名。全称淮南西道。至德元载(756年)置淮南西道节度使,简称淮西节度使,治颍川郡(今河南许昌市)。乾元元年(758年)移治郑州(今河南郑州市),次年移治寿州(今安徽寿县),上元二年(761年)移治安州(今湖北安陆市),大历八年(773年)移治蔡州(今河南汝南县),十一年移治汴州(今河南开封市)。十四年还治蔡州,号为淮宁军,寻又改为申光蔡节度使。贞元十四年(798年)改号彰义军,元和十二年(817年)复为淮西节度使。长期领有申、光、蔡三州,相当今河南省郾城、上蔡、新蔡以南,西平、遂平、确山、信阳以东地区。长期为李希烈、吴少诚、吴少阳、吴元济等割据,元和十二年(817年)为中央平定,次年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阿克塔齐钦山

    即今青海曲麻莱县北雅合拉达合泽山。《清一统志·青海厄鲁特》:阿克塔齐钦山“在黄河源布呼吉鲁肯山之东。上有两峰,形如马耳,故名”。

  • 铁蛇关

    明永乐中置,属平武县。在今四川平武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3龙安府平武县: 铁蛇关 “在府东十里。为番彝出入之冲”。

  • 沩水

    ①湘江支流。在今湖南望城县北。《水经·湘水注》:“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,东径新阳县南,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。沩水又东入临湘县,历沩口戍,东南注湘水。”《清一统志·长沙府一》 引《寰宇记》称,沩水出大沩山

  • 周公台 (臺)

    在鲁城中部偏东,今山东曲阜市东北周公庙村北高地上。《水经· 泗水注》: 季武子之台 “西北二里有周公台,高五丈,周五十步。台南四里许,则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”。《清一统志·兖州府》 “周公台” 条引 《

  • 东里县

    南齐置,属义安郡。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县西。后废。

  • 无娄

    春秋杞邑,后为莒地。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四十里。《春秋》:宣公十五年(前594),“仲孙蔑会齐高固于无娄”, 即此。《公羊传》作“牟娄”。古邑名。春秋杞邑,后为莒地。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西。《春秋》宣公十五

  • 琵琶谷口

    在今湖北郧县东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“汉水又东径郧乡县故城南,谓之郧乡滩。……汉水又东径琵琶谷口,荆、益二州,分境于此,故谓之琵琶界也。”

  • 巨马河

    又名涞水,即今河北拒马河。《水经·巨马水》:“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,东过逎县北,又东南过容城县北,又东过勃海东平舒县北,东入于海。”明始称拒马河。

  • 鼓鸣山

    即今福建长泰县东北鼓鸣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31漳州 《景物下》: 鼓鸣山,“ 《旧经》 云,每风雨晦冥,常闻鼓声,因名焉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漳州府长泰县 “吴田山” 条下: “县北迤东四十里有鼓鸣

  • 和平

    集镇名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南部、桑江支流和平河东岸。和平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970。原称官衙街,后改今名。产稻、玉米、木材、油茶、油桐、棕皮等。特产“龙脊茶”。有农机、木材加工、酿酒、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