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丘县
①即清阴县。北魏置,在今河南正阳县南。
②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许昌县置,属汝阴郡。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市东南口孜镇北古城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 21 颍州: 清丘城,“ 《志》 云: 城在颍水北岸,旁有清丘,因名”。唐贞观元年 (627)废。
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许昌县置,治今安徽省阜阳市东颍河北岸。属汝阴郡。唐贞观元年(627年)废。
①即清阴县。北魏置,在今河南正阳县南。
②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许昌县置,属汝阴郡。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市东南口孜镇北古城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 21 颍州: 清丘城,“ 《志》 云: 城在颍水北岸,旁有清丘,因名”。唐贞观元年 (627)废。
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许昌县置,治今安徽省阜阳市东颍河北岸。属汝阴郡。唐贞观元年(627年)废。
在今云南昌宁县东南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明洪武初置,后属郧阳卫。治所在今湖北房县东。后废。
亦作孛兰堡。即今辽宁普兰店市。清光绪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 金州厅图: 东北有孛兰堡。民国熊知白 《东北县治纪要》 辽宁复县: “县属娘娘宫……普兰店西北一百四十里。” 民国徐曦 《东三省纪略》 卷
①亦名高城岭。在今广西岑溪县北二十二里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09藤州: 高城岭 “在岑溪县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8岑溪县: 高城山 “蟠结高远。土人以为石城。岭有巨石如人立状”。②亦名石城山、石矩山。
①清康熙二十三年(1684)置,为台湾府治。治所即今台湾省台南市。光绪十三年(1887)改名安平县。②清光绪十三年(1887)置,为台湾府治。治所即今台湾省台中市。二十一年(1895)被日本侵占。19
①西魏大统十二年 (546) 于邱宁谷置,为绥德郡治。治所在今陕西清涧县西北清涧河南岸。北周属安宁郡。隋属雕阴郡,隋末废。唐武德二年(619) 复置,移治清涧河北岸,即今清涧县。后属绥州。五代末年废。
金贞祐三年 (1215) 七月,改孟津县置,治所在今河南孟津县东。同年十二月废,仍为孟津县。金贞祐三年(1215年)改孟津县置,治今河南省孟津县东,属南京路。辖境约今河南孟津县一带。寻废。
①即今河北魏县东南回隆镇。《清一统志·大名府》:回龙镇“在大名县西南六十里,接内黄县界。相传宋真宗北征时, 回銮经此”。②即今山西交口县东南回龙乡。《清一统志·隰州》 “义泉镇”条下:“又有回龙镇,俱
即今安徽枞阳县东北汤沟镇。旧属桐城县。清道光《桐城续修县志》卷1《乡镇》:东乡有汤家沟。
在今吉林集安市西北。北起清河镇东岔村一带,南至长岗村南,长约12.5公里;东从老岭山脉,西至台上乡六道阳岔,宽约10公里。1936年杨靖宇率军开辟东岔抗日根据地。1938年日本侵略者实行武力封山,抗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