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

古国名。《史记·西南夷列传》: “西南夷君长以什数,夜郎最大; 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,滇最大。”战国时, 楚国庄��带兵至其地, “以其众王滇, 变服从其俗以长之”。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 说: “分侯支党,传数百年。” 其都在今云南晋宁县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附近。辖境约当今云南中部滇池附近一带。李乔《从滇谈起》: “滇是古代一个土著民族的名称,部落联盟的酋长或领袖便叫滇王。” ( 《春城晚报》 1993年6月26日)。关于滇的语种,林超民 《漫淡滇的来源》: 滇来源于羌人中一个有影响的部落首领的姓氏,后用作部落名称。( 《地名集刊》 1980年第3期)。孟平 《滇来源的质疑》: 滇就是彝语的 “甸”,意即大坝子,因滇池坝子得名。( 《云南日报》 1980年6月14日)。张庆培 《滇的由来与彝文文献 〈勒俄特依〉中的 “滇濮殊罗” 考》: 滇即古彝语滇濮殊罗,“”为鹰,“” 为祖人或族,“殊” 为湖泊,“” 为深大,全意即鹰祖的大湖或滇濮族的大湖。( 《地名集刊》 1990年1—2期合刊)。张竹邦 《滇的语种与含义初析》: 滇为傣族先民,源于梵语 “”。( 《地名集刊》 1988年第4期)。考古材料证明,滇国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。至汉代,奴隶制已有相当发展,从事农、牧、渔、纺织,并经营采矿。元封二年 (前109),汉以此为中心置益州郡。后亦用作云南省的简称。


(1)古国名。在今云南省东部滇池附近地区。战国末期,楚将庄��(一作庄豪)至其地称滇王。从事农、牧、渔、纺织,并经营采矿。西汉武帝元狩年间,滇王曾协助汉使探求通往今印度的道路。元封二年(前109年),汉于此置益州郡。(2)云南省的简称。因省境东北部在战国至汉武帝以前为滇国地而得名。古人多释“”与滇池有关,一说“所出深广,下流浅狭如倒流,故曰滇池”;一说滇与颠同,“顶也,皆因滇池居地高颠之故”;另说释为奇河倒流,谓水源与出口河道颠倒,因名。又有民族语说,谓滇为彝语的“甸”,意即“大坝子”,因滇池坝子得名;或谓滇系羌人中一个部落首领的姓氏,后用作部落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七里店

    一名七里寨。在今河南开封市北二十里,后圯于水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汉乾祐三年(950)十一月,郭威率大军自邺进兵东京。慕容彦超“以大军屯七里店”。军溃,帝“独与三相及从官数十人宿于七里寨”。即此。(1)

  • 南峰寨

    在今福建永春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永春县: 南峰寨在 “县西北百五十里。相近有占仔、碧溪等寨”。

  • 通沟口

    即今吉林集安市。当鸭绿江北岸,隔江即朝鲜境。原属怀仁县。清光绪二十八年 (1902) 于此置辑安县。1965年改为集安县。1988年改为集安市。

  • 陆抗城

    在今湖北枝城市西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江水又东径故城北,所谓陆抗城也。城即山为墉,四面天险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78宜都县:陆抗城“在县西三里。亦谓之大城”。

  • 小董墟

    明为小董村。即今广西钦州市北七十五里小董镇。明洪武五年(1372)置沿海巡司于此。

  • 雁桥

    亦名金雁桥。在今四川广汉市北鸭子河上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 裴注引 《益部耆旧杂记》:东汉建安十八年 (213),刘璋将张任自绵竹退守雒城,刘备进军围之,“任勒兵出于雁桥,战复败”。即此。《方舆纪

  • 骆驼城遗址

    在今甘肃高台县西骆驼乡水胜村戈壁滩上。座北向南,呈长方形,面积为29.92万平方米。分前后两城,为夯土板筑城垣。内出土汉五铢及唐代铜、铁器。为保存最完整的汉至唐之城堡之一。在甘肃省高台县城西南22千米

  • 两髻山

    在今山东平度市东北十三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6平度州“大泽山”条下:两髻山“山椒并列,如绾双髻。现河出焉”。

  • 永宁关

    ①宋置,即今陕西延川县东南七十里延水关。《明一统志》卷36延安府:永宁关“在延川县境,路通绥德。宋置,元废”。②亦名延绥关。北宋置,在今陕西清涧县东七十里。后废。③金改永宁寨置,属石楼县。在今山西石楼

  • 五眼井堡

    在今山西偏关县东北四十五里五眼井村。《清一统志·宁武府》:五眼井堡“北至边墙三里,明崇祯十年筑,周百丈, 为外边内边之要枢”。在今山西省偏关县东北。明崇祯十年(1637年)筑。为当时外边内边之要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