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今江苏镇江市南三里丁卯桥。《寰宇记》卷89润州丹徒县:丁卯桥“在城南。晋褚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,为水涸,奏请立埭,以丁卯日,后人构桥,因名。许浑别墅在其侧”。许浑诗集亦名《丁卯集》。
①在今湖北公安县西。《晋书·王澄传》:“澄迁于孱陵,寻奔沓中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78公安县: 孱陵城在 “县西二十五里……孱陵城东有地名沓中”。②在今甘肃迭部县境。《三国志· 蜀书 · 姜维传》:
即今辽宁凤城市东北八道河。为叆河支流。《清一统志·奉天府一》 “叆河” 条下: “又凤凰城北三十里,有萨玛吉河,源出黄波罗峪,……东流入叆河。”
东阳江支流。在今浙江义乌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3金华府: 航慈溪 “在府东四十里,其上源即义乌县界小双溪也,西南流,入于东溪”。
东汉改朝阳县置,属济南国。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七十二里码头乡。以南阳郡有朝阳,故此称东朝阳。西晋属乐安国。南朝宋复改朝阳县。古县名。东汉永平年间以朝阳县改名,治今山东省邹平县西北甜水村。因南阳郡有朝
在今安徽泾县东北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泾县: “柏山而南五里为琴高山,以晋处士琴高隐此而名。峭壁屹立,下临深渊。其上岩洞甚胜。”
清雍正十一年 (1733) 升徐州置,属江苏省。治所在铜山县 (今江苏徐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新沂、宿迁以西,及安徽砀山、萧县地。1912年废。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升徐州置,治铜山县(今江苏徐州
即利城镇。今江苏江阴市西五十里利港镇。明初置巡司于此。在江苏省江阴市西北部,北濒长江。面积60平方千米。人口5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利港,人口 6500。利港(河)昔名渔浦,因渔得利改称利港。镇以河名。
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。清乾隆 《西域图志》 卷13伊犁西路: 格格图布拉纳 “在吹郭勒南岸,沙木什西三十里两水之间”。
即今广西岑溪县东二十里归义镇。民国《岑溪县志》旧分乡地图:东归义乡有新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