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连设治局
1939年析亹源县置,属青海省。治所在八宝寺(今青海祁连县)。以祁连山而得名。1951年改为祁连区人民行政委员会。1952年设立祁连藏族自治区(县级)。1953年改为祁连县。
1939年由亹源县析置,治八宝寺(今青海祁连县八宝镇)。因祁连山得名。1951年设立祁连行政委员会(县级),1952年设立祁连自治区(县级),1953年改名祁连县。
1939年析亹源县置,属青海省。治所在八宝寺(今青海祁连县)。以祁连山而得名。1951年改为祁连区人民行政委员会。1952年设立祁连藏族自治区(县级)。1953年改为祁连县。
1939年由亹源县析置,治八宝寺(今青海祁连县八宝镇)。因祁连山得名。1951年设立祁连行政委员会(县级),1952年设立祁连自治区(县级),1953年改名祁连县。
1932年由大定县析置,属贵州省。治所在大兔场(今贵州纳雍县)。以境内纳雍河而得名。“纳雍”系彝语音译,为古彝族家支名。在贵州省西部。属毕节地区。面积 2248 平方千米。人口77.1万,有汉、苗、彝
又名冯家洞、长乐洞或大洞。即今安徽广德县东北七十里太极洞。《寰宇记》 卷103广德县: 荆山洞 “在县东北五十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9广德州 “金牛岭” 条下: “ 《志》 云: 荆山洞亦在州东北七
在今江西南昌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3赣水:“绕城而流广十里,度江之北,曰石头口。”
在今四川开县东北温泉镇东。清咸丰《开县志》 卷13: 裕龙井 “嘉庆二十年开,煎锅九口”。
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北,跨淮南、怀远、凤阳边界的上窑山。亦称洛山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1怀远县: 洛河山 “在县南六十里,以近洛河而名。山产煤炭”。唐代 “寿州瓷” 即在山下管咀子一带,今有“寿州瓷” 遗址
在今江苏南京市下关东北,即长江之南支。一名南京河。清嘉庆 《江宁府志》 卷9: “江水自大胜关以下,中隔大洲,故南江曰草鞋夹,至黄天荡,洲尽江合。”
亦名徐杭山、徐侯山。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。《吴越春秋·夫差内传》: “越王乃葬吴王以礼,于秦余杭山卑犹。” 《清一统志·苏州府》: 夫差墓“在长洲县西北卑犹山”。即“秦余杭山”。
在今浙江临安县西玲珑山上。宋苏轼《登玲珑山》诗:“三休亭上工延月,九折岩前巧贮风。”即此。在今浙江省临安市西玲珑山上。宋苏轼有“三休亭上工延月”诗句, 即指此。
在今江西婺源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8徽州府婺源县: 浚源山 “在县西南百里,高二百十仞。亦名游山。接乐平及浮梁县界。有浚源水,溉田三十余顷,南流合杭溪水,入乐平界”。
①即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西南玉贤镇。清光绪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汉阳县(今武汉市汉阳区)西南有李家集。②即今湖北新洲县西北二十六里李集镇。旧属黄冈县。清光绪《黄冈县志》卷24《兵事》:同治三年(1864)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