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余 (馀) 卫
明兀良哈三卫之一。洪武二十二年(1389) 置,属大宁都司。福余卫又称 “我着”,应即女直兀者部名,其地在元浦峪路、灰亦儿千户所境(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乌裕尔河和嫩江左右)。永乐间改属奴儿干都司。宣德、正统间南徙至辽东诸卫边墙外、辽河左右。嘉靖后期被察罕儿汗及南迁之哈剌哈部 (内喀尔喀)、尔嗔部 (嫩科尔沁) 役属,并渐被取而代之。16世纪中叶后为蒙古科尔沁部所并。
明兀良哈三卫之一。洪武二十二年(1389) 置,属大宁都司。福余卫又称 “我着”,应即女直兀者部名,其地在元浦峪路、灰亦儿千户所境(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乌裕尔河和嫩江左右)。永乐间改属奴儿干都司。宣德、正统间南徙至辽东诸卫边墙外、辽河左右。嘉靖后期被察罕儿汗及南迁之哈剌哈部 (内喀尔喀)、尔嗔部 (嫩科尔沁) 役属,并渐被取而代之。16世纪中叶后为蒙古科尔沁部所并。
即今四川荣县西北双古镇。清道光《荣县志》卷10:双古坟场在“县北六十里”。
在今广东龙川县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91循州: 嶅湖 “在州北。龙潭之水注焉,周围数里,俗称嶅塘。中有广福寺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惠州府龙川县: 嶅湖在 “县西北二里。周数里,嶅峰之水注焉。中有水
即今下关。在云南大理市区西洱河北岸的旧城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7大理府:“府南三十里为龙尾关,亦曰下关。城有三门,皆控点苍、洱海之险,为拒守要地。”《清一统志·大理府》:龙尾关“当洱之尾,一名河尾关”。
宋大理置,属善巨郡。治所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北部。元至元十六年 (1279) 改永宁州。大理后期置,治今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北永宁。元至元十六年(1279年)改为永宁州。
北宋天禧时分江南路置江南西路,简称江西路。北宋天禧年间分江南路置江南西路,简称江西路。参见“江南西路”。
在今江西永丰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7吉安府永丰县: 慵岭在 “县南二百里。岭路崎岖,登陟甚艰”。
在今湖北石首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8石首县: 断冈口 “在县东三十里。《志》 云,宋杨么作乱,凿断山冈,以通舟楫”。
一名阳岐山。在今湖北石首市内。《寰宇记》 卷146石首县: 绣林山 “在楚望山前,汉照烈娶孙夫人于此,锦绣如林”。在湖北省石首市城区西北,长江南岸绣林镇。海拔83米。原称阳岐山。相传东汉建安十五年(2
在今江苏溧水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0江宁府溧水县:马沉港“在县东南三十七里。出县东五十里分界出,流入石臼湖”。
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义宁县置,属沁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安泽县北二十六里和川镇。大业三年 (607) 废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复置和川县。北宋熙宁五年 (1072) 废。元祐元年 (1086)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