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上县
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由沁源县北部析置,属太岳区。治绵上 (今山西沁源县西北)。1945年12月撤销,并入沁源县。
(1)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今山西省沁源县北,属西河郡。北宋庆历六年(1046年)徙治大觉寺地(今沁源县西北绵上镇)。蒙古至元四年(1263年)废。(2)旧县名。太岳抗日根据地设。1941年由山西省沁源县北部析置,治绵上。县因以为名。1945年撤销,仍并入沁源县。
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由沁源县北部析置,属太岳区。治绵上 (今山西沁源县西北)。1945年12月撤销,并入沁源县。
(1)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今山西省沁源县北,属西河郡。北宋庆历六年(1046年)徙治大觉寺地(今沁源县西北绵上镇)。蒙古至元四年(1263年)废。(2)旧县名。太岳抗日根据地设。1941年由山西省沁源县北部析置,治绵上。县因以为名。1945年撤销,仍并入沁源县。
即德荣委员。清宣统三年 (1911) 置,治所即今四川得荣县。1913年改为得荣县。
唐贞观四年 (630) 置,属南平州。治所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南境。八年 (634) 属霸州,十三年 (639) 废。
明代设置,在今陕西吴旗县北与定边县交界的长城上。清废。
亦作峰山镇。北宋置,属新明县。即今四川武胜县 (沿口镇)。
即伊列河。今新疆西北部及哈萨克斯坦东北之伊犁河。《新唐书·突厥传下》:显庆初,苏定方等讨阿史那贺鲁,“定方兵纵破其牙,俘数万人,获鼓纛器械,贺鲁跳度伊丽水。(萧)嗣业次千泉,(阿史那)弥射至伊丽,处月
又作沛汗、汗、钹汗、拔汗那、破洛那。汉大宛国。都城在渴塞城(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东南卡散赛)。唐时设休循州于此。见“大宛国”。
即今河北井陉县东南二十四里吴家窑乡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0井陉县图:东南有吴家窑。集镇名。在河北省井陉县城东南部。吴家窑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1200。明成化年间吴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,居窑洞,故
在今新疆富蕴县西北。清乾隆《西域图志》卷22:古尔毕达巴“在额尔齐斯河东北。哈喇图郭勒发源西麓。……其支山西出,走哈喇额尔齐斯郭勒、哈喇图郭勒之间”。
即今四川名山县东北黑竹乡。《清一统志·雅州府二》: 黑竹关 “在名山县东六十里,与邛州接界”。
即夹门关。在今四川邛崃市西南六十里夹关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1邛州:夹关“在州西南。两山夹立。耸峙如门。自关以西,则土汉接壤,蛮獠错处也。昔尝置兵于此,为戍守重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