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岭
在今贵州省南部。为乌江与西江水系分水岭。山深箐密,其中故为苗族所居,因名。
在贵州省南部,西起北盘江岸,东到黔、湘边界,余脉伸入湘、桂两省区。因为苗族所居而得名。东西走向,无明显山脊线。一般海拔 1000 米以上。有雷公山(2179 米)、斗篷山(1961 米)、云雾山(1806 米)等高峰。除雷公山以东由变质岩构成外,大部由石灰岩构成,喀斯特地貌发育。北坡平缓,南坡受河流切割强烈。为乌江水系和西江水系的分水岭。重要林区,以杉木驰名,富经济林。
在今贵州省南部。为乌江与西江水系分水岭。山深箐密,其中故为苗族所居,因名。
在贵州省南部,西起北盘江岸,东到黔、湘边界,余脉伸入湘、桂两省区。因为苗族所居而得名。东西走向,无明显山脊线。一般海拔 1000 米以上。有雷公山(2179 米)、斗篷山(1961 米)、云雾山(1806 米)等高峰。除雷公山以东由变质岩构成外,大部由石灰岩构成,喀斯特地貌发育。北坡平缓,南坡受河流切割强烈。为乌江水系和西江水系的分水岭。重要林区,以杉木驰名,富经济林。
即今广东汕头市东北下蓬镇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澄海县西南有下浦。
又作傅昜川、博阳川、敷浅水。源出今江西德安县西北,东南流过县南,注入鄱阳湖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豫章郡历陵县: “傅昜山、傅昜川在南,古文以为傅浅原。” 师古曰: “傅读曰敷。昜,古阳字。”
即今湖南衡南县 (衡阳市) 东南四十四里茶市镇。《清一统志·衡州府二》 “泉溪市” 条下:“又茶皂市,在 (清泉) 县东五十里。”
在今广东揭东县东南炮台镇。明洪武四年(1371)于今揭阳市西北冈头山置北寨巡司,正统四年(1439)移于今揭阳市东北乌石山南,正德十二年(1517)复还旧址。清顺治十年(1653)改置于桃山都(今炮台
即今福建长乐市东南大祉。明崇祯六年(1633)置巡司于此。即今福建省长乐市东南珠山。明崇祯六年(1633年)移小祉山巡检司治此。
在今广西苍梧县东南广平镇,接岑溪县界。清设外委戍守。
唐置,属蓟州。在今天津市蓟县东北九十里。后废。
即汉日勒县故治。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北定羌庙东十里。
即今河南永城县北六十里芒砀山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 秦始皇东游,“高祖即自疑,亡匿,隐于芒、砀山泽岩石之间”。《清一统志·归德府》: 砀山“在永城县北八十里。与江南砀山县接界。亦曰宕山”。今芒砀山主峰
西汉置,属雁门郡。治所在今山西左云县南。东汉移治今山西偏关县东北八十四里贾堡村。东汉末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西省左云县。属雁门郡。东汉迁治今山西省偏关县东北贾堡。东汉末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