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虹桥

虹桥

①在今北京市通县东南三十里。《元史·孛罗帖木儿传》: 至正二十五年 (1365),也速自永平勒兵西讨孛罗帖木儿,孛罗 “遣骁将姚伯颜不花统兵出御,至通州,河溢,营虹桥以待,也速出其不意,袭而破之”。即此。

②在今上海市闵行区北十六里虹桥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 上海县西南有 “虹桥”。

③即红桥。在今江苏扬州市北门外。《扬州画舫录》 卷10引 《扬州府志》 称: 红桥 “一名虹桥。朱阑跨岸,绿杨盈堤,酒帘掩映,为郡城胜游地”。《清一统志 · 扬州府二》: 虹桥 “在甘泉县北门外。一名红桥。翼以朱栏,岸多植柳,为郡人游观之地。乾隆十六年有御制虹桥诗”。今桥为1972年重建。


在今北京市通州区东白河西。元至正二十五年(1365年),孛罗帖木儿遣将姚伯颜不花东伐也速,“军过通州,白河水溢不能进,驻虹桥”,为也速袭破擒杀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江镇

    即今广西河池市东北东江乡。明置巡司于此。(1)在山东省龙口市中部。面积56.9平方千米。人口3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东江,人口 4000。明成化年间,江姓兄弟迁来居住,取名江哥庄;后演变为江格庄。清末,

  • 葵州

    明永乐十三年(1415)置,属演州府。治所在今越南中部义静省葵州县。宣德二年 (1427) 入安南。

  • 茆山河

    在今浙江杭州市城区。宋 《淳祐临安志》 卷10: “东自保安水门,向西过榷货务桥,转北过茆山井蒲桥,至梅家桥曰茆山河。” 苏轼 《请开河奏状》 谓 “南抵龙山浙江闸口、北出天宗门”之茆山河,即此。南宋

  • 东四盟

    清代内蒙古六盟中的东部四盟,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、卓索图盟、昭乌达盟和锡林郭勒盟。旧内蒙古六盟中的东部四盟,即哲里木、卓索图、昭乌达、锡林郭勒四盟。卓索图盟已于1950年撤销,划归热河、辽宁、内蒙古三省

  • 灵山寺

    ①在今安徽繁昌县西北长江南岸灵山墩上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太平州:灵山寺“张芸叟《南征录》:灵山在繁昌县东(西之误)二十里。寺踞山顶,殿阁重复。土俗云灵山寺。杜牧之有《题灵山寺行坚师院》诗”。《清一统志

  • 嘉福殿

    在汉魏洛阳故城 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)。《三国志·魏书 ·文帝纪》: 黄初七年 (226) 五月“丁已,帝崩于嘉福殿”; 《明帝纪》: 景初三年 (239)正月,“帝崩于嘉福殿”,即此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

  • 涌 (湧) 翠山

    又作拥翠山。在今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北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6定边县: 涌翠山“在治北十里。有刀思郎遗垒”。

  • 矾 (礬) 石山

    在今湖北竹山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86房州: 矾石山 “在竹山县北。旧云山有矾石,其白如雪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9竹山县 “上庸山” 条下: “其在县北十里者曰矾石山,旧产矾。”

  • 洞灵山

    在今湖南汝城县东十七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桂阳县: 洞灵山 “有岩洞池泉之胜”。

  • 七星冈

    即今广东龙门县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龙门县:“弘治六年以增城县七星冈置。”(1)在今广东省龙门县城内。七冈珠联不断,大小累累如七星,故名。明弘治九年(1496年)置县于此。(2)在今广东省新丰县东南。上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