轰轰涧
在今山西汾西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1汾西县: “县东十五里有轰轰涧,涧东南有潭,深不可测,涧中又有穴,龙嘘气出入,其声如雷,因名。”
在今山西汾西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1汾西县: “县东十五里有轰轰涧,涧东南有潭,深不可测,涧中又有穴,龙嘘气出入,其声如雷,因名。”
即直城门。汉长安城 (今陕西西安市西北)西面的中门。《三辅黄图》 卷1: “长安城西出第二门曰直城门。《汉宫殿疏》 曰: 西出南头第二门也,亦曰故龙楼门。门上有铜龙。本名直门。王莽更曰直道门端路亭。”
①北宋置,在今河北故城县西南饶阳店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2河北东路恩州武城县有饶阳镇。②北宋置,属武城县。即今山东武城县西北饶阳店。在河北省饶阳县中部、滹沱河南岸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91.6平方千米。
又作察罕章。指今滇西北一隅。蒙古宪宗四年 (1254) 设茶罕章管民官,元至元八年 (1271)改茶罕章宣慰司。《元一统志》: 至元十五年 (1278),“改茶罕章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”。以后茶罕章与丽
即石德铁路。自今河北石家庄市至山东德州市。原拟以河北正定为起点,故名。
即今台湾嘉义县西朴子镇。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)日本侵占台湾后,黄茂和领导的抗日义军,曾在此活动。又作朴仔脚。即今台湾省嘉义县西朴子镇。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日本侵占台湾后,黄茂和领导的抗日义
即今河北滦平县南四十里两间房乡。清置两间房行宫。
俗名老爷山。在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北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:大通县(今城关镇)“南:元朔山”。
在今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大街西北隆福寺街。明景泰四年 (1453) 建,清雍正元年 (1723) 重修。为京师巨刹。清 《日下旧闻考》 卷45: “每月之九、十日有庙市,百货骈阗,为诸市之冠。” 1901
①五代周置,属常熟县。即今江苏常熟市北福山镇。明初置巡司于此。嘉靖三十四年 (1555)以倭乱筑堡城,置把总防守。清乾隆十九年 (1754)移海防同知驻此。②即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城东九里福山镇。民国《续
①即大清河口。在今河北乐亭县南五十里老滦河底入海口处。今地名大清河。②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 淮安路清河县: “本泗州之清河口,宋立清河军,至元十五年为县。”即“清口(1)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