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滨塔堡
清置,即今辽宁新民市东北辽滨塔村。《清一统志·奉天府二》:十方寺堡“在承德县(今沈阳市)西北九十里。相近有辽滨塔堡”。民国《奉天通志》卷76:辽河西南经辽滨塔村, “村中有塔,因地而名之曰辽滨塔”。
清置,即今辽宁新民市东北辽滨塔村。《清一统志·奉天府二》:十方寺堡“在承德县(今沈阳市)西北九十里。相近有辽滨塔堡”。民国《奉天通志》卷76:辽河西南经辽滨塔村, “村中有塔,因地而名之曰辽滨塔”。
①在今河北满城县西北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满城县: 荆山 “山势险阻,其西南有杨家陀寨,昔人据守处”。《清一统志·保定府二》: “山多产荆树,故名。”②在今安徽芜湖县西北四十五里,西接芜湖市东郊。
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南之南屏山北麓慧日峰下。五代周显德元年 (954) 吴越国建,原名慧日永明院。北宋太平兴国二年 (977) 改名寿宁禅院。南宋建炎二年 (1128) 改为净慈禅寺。绍兴十九年(114
在今河南光山县东南。明洪武七年(1374)于此置巡司。万历中移于长潭驿。在江苏省东海县中部略偏西,西临西双湖水库,跨陇海铁路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69.3平方千米。人口4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牛山,人口
在今江西黎川县东。南朝宋谢灵运诗“朝发飞猿峤”,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6建昌府新城县:飞猿岭“在县东六十里。亦曰悲猿峤,又名飞鸢岭。旧置飞猿馆于岭上。登之可望峭石。《舆程记》,飞猿东去杉关十里,西北去
西藏古代族部名。古译称为羊 (扬) 同,分大羊同、小羊同二部,大羊同在今西藏阿里地区北部及毗邻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,小羊同在今阿里地区南部扎达、普兰等县境。藏文史籍 《敦煌吐蕃文书》载: 在象雄地区,其
在今安徽东至县北。明嘉靖《池州府志》卷1:白象山“在县后数十步,为邑治之主。其形肖象。傍有蜕龙洞。深广各数丈许,相传龙蜕于此”。
即今广西武宣县东南三里河,注入黔江处为武宣县故址(今旧县村)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武宣县:“旧治阴江。宣德六年三月徙于高立。”《清一统志·浔州府》“新江”条:“又阴江、东乡江,源出东乡,皆南流入潭江。”
在今四川德昌县东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羌良驿“又经阳蓬岭百余里至俄准添馆。阳蓬岭北巂州境,其南南诏境”。古山名。即今四川省德昌县东南安宁河谷山岭。唐天宝末南诏与吐蕃以此分界,吐蕃占其北境,南诏占其南
元至元十三年(1276)置,属沾益州。治所在易陬龙城(今云南曲靖市北二十六里西平镇)。明永乐初废。古县名。元置,治今云南省曲靖市北西平镇。属曲靖路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废入沾益州。明时置税课使于
即伊阙。今河南洛阳市南之龙门。《左传》:昭公二十四年(前518),“王次于滑,晋知跞、赵鞅帅师纳王,使女宽守阙塞”。杜注:“阙塞,洛阳西南伊阙口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