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噶尔孜
即浪噶子。今西藏浪卡子县。清松筠《丁已秋阅吟·朗噶孜》诗注:“朗噶孜本名那噶尔孜。番(藏)语:那, 鼻也。噶尔, 白也。孜,高也。白山鼻上桑砌营官寨,形似佛头。”
即浪噶子。今西藏浪卡子县。清松筠《丁已秋阅吟·朗噶孜》诗注:“朗噶孜本名那噶尔孜。番(藏)语:那, 鼻也。噶尔, 白也。孜,高也。白山鼻上桑砌营官寨,形似佛头。”
又称胥母山。即今江苏吴县西南洞庭东山。明王鏊 《姑苏志》 卷9: 莫釐山 “相传莫釐将军所居。一名胥母。以其在洞庭之东,称东洞庭山”。
即蓬多城。今西藏林周县驻地旁多。清乾隆 《西域同文志》 卷18: “西番 (藏) 语: 盆多,总会之处。城为诸路会合之所,故名。”
1944年日伪置,治大通(今安徽淮南市大通区)。1945年8月废。
在今山西大宁县境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1大宁县: “南北寨在县南北,去城各一里。元末右丞时公权、院使李子厚置此戍守。”
亦作陂山。又作破山。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南隅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广州府 “番山” 条: “《志》云,南海县治西南一里有破山,在阛阓中。高仅三四丈, 其阳有穗石洞, 旧传即五羊ȳ
在今江西泰和县东北四十里。明永乐中置巡司于此。清乾隆十三年(1748)废。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东北。明于此置巡检司。
东汉改僮县置,属下邳国。治所在今安徽泗县东北骆庙乡潼城村。三国魏复改僮县。
又名大海泊、威宁海。即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岱海。清光绪《皇朝中外一统舆图》:丰镇西北有代哈泊。
元至正二十一年(1361)朱元璋改池州路为九华府,寻为池州府。明初直隶南京。治所在贵池县(今安徽贵池市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贵池、东至、青阳、石台、铜陵等市县地。清康熙六年(1667)属安徽省。1912年
即今山东蓬莱市西南三十里徐家集镇。清道光 《蓬莱县志》 卷1 《市廛》 有徐家集。集镇名。在山东省蓬莱市境西部。属北沟镇。人口1400。为原徐家集镇人民政府驻地。村原名协城堡,清朝光绪年间,徐姓发展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