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雁荡山

雁荡山

在今浙江乐清市东北。主峰海拔1056米。沈括 《梦溪笔谈·杂志》: “温州雁荡山,天下奇秀,未尝有言者。” 至北宋太平兴国初僧全了栖止此山,建灵岩寺,山始显名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5温州: 乐清县有 “雁荡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温州府乐清县:雁荡山 “岩峦盘曲,凡数百里。其峰百有二、谷十、洞八、岩三十,争奇竞胜……绝顶有湖方十余里,水常不涸,雁之春归者留宿焉,故曰雁荡”。今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。


在浙江省东南部。《广雁荡山志》:“春雁归时多宿于此,故名。”东北—西南走向。分南、北两山。山体主要由流纹岩和凝灰岩组成,节理发达。北雁荡山主要在乐清市境,主峰百岗尖(1150米),次高峰雁湖岗(1057米)。南雁荡山主要在平阳县西,主峰九峰尖(1237米)。通常所称雁荡山,指北雁荡山。雁湖岗顶有雁湖,芦苇丛生,结草成荡,秋雁常来栖宿,故称雁荡。雁荡开始知名于唐初,至北宋太平兴国元年(976年)以后,声誉渐著,寺庙亭院相继而兴,当时曾有十八古刹、十六亭、十院。至明代,雁荡百二奇峰的名称已全部形成。风景区东起羊角洞,西至芙蓉白岩,南起筋竹涧口,北至仙姑洞,面积约400平方千米。分为灵峰、灵岩、大龙湫、雁湖、显圣门、仙人桥、羊角洞等风景区,东南部风景较集中,灵峰、灵岩、大龙湫称为雁荡风景三绝。全景区计有一百零二峰、六十四岩、四十六洞、二十六石、十四嶂、十八瀑、二十八潭、十三坑、十三岭、十泉二水、八门四阙、七溪一涧、八桥二湖等风景点,共380多处。中以峰、石、涧、瀑称著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,辟有国家森林公园,并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九里堤

    即糜枣堰。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北郊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7成都县“浣花溪”条下:“九里堤,《郡志》云:在府城西北隅,其地洼下,诸葛武侯筑堤九里, 以防冲啮。”

  • 了味司

    在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境。《清一统志·元江州》:了味土巡司“在新平县境,旧系鲁魁山土目,至普为善,于本朝康熙二十七年归附,授土巡检世袭”。

  • 滨州

    五代周显德三年 (956) 置,治所在渤海县(今山东滨州市北滨城镇)。北宋辖境相当今山东滨州、沾化、博兴、利津等市县地。明属济南府。清雍正十二年 (1734) 后不辖县,属武定府。1913年改为滨县。

  • 朱口寨

    南宋绍兴五年(1135)置,属泰宁县。即今福建泰宁县东北朱口镇。元置有巡司,寻废。清初为朱口墟。南宋绍兴五年(1135年)置,即今福建省泰宁县东北朱口。元于此置巡检司。

  • 查家荡

    在今浙江嘉善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嘉善县: 查家荡“在县东三十六里。《志》 云: 由分湖东出,即查家荡也。又北而东入章练塘”。

  • 十里坡

    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灞桥东。清同治六年(1867)十二月,西捻军张宗禹部在此痛击清军,湘军提督刘厚基、道员黄鼎败走,汉中镇总兵萧德扬、记名提督杨德胜、萧集山、萧长青、道员萧德纲等被杀,谭玉龙部被围三昼夜

  • 东道

    唐代我国对尼泊尔的交通路线。唐道宣《释迦方志》卷上:自河州(今甘肃临夏县)西行,经今青海西宁,西南行经西藏自治区,出境后入“尼波罗国”。

  • 鲍家店

    即今湖北郧县西南鲍家店镇。清魏源 《圣武记》 卷10: “郧县以鲍家店为要隘。”

  • 闻溪

    即今四川剑阁县东闻溪河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84隆庆府: 闻溪 “即东园也。治平中,太守王纲有闻溪十二谏。又唐正元中,苏洪之刻闻溪贼”。《清一统志·保宁府一》: 闻溪 “在剑州东。源出五子、把寨二山,合

  • 方吴岭

    在今安徽歙县南,为大连岭主峰之一,南接浙江淳安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歙县:方吴岭“在县南九十里,高二十余仞,有小岭七十二。自府境往严州遂安县,此为捷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