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黄帝陵

黄帝陵

①在今陕西子长县西北梁山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 “黄帝崩,葬桥山。” 《封禅书》 载: 汉武帝 “北巡朔方,勒兵十余万。还,祭黄帝冢桥山……上曰: ‘吾闻黄帝不死,今有冢,何也?’ 或对曰: ‘黄帝已仙上天,群臣葬其衣冠”’。据 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上郡阳周县: “桥山在南,有黄帝冢。”

②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3宁州真宁县: “子午山,亦曰桥山,在县东八十里,黄帝陵在山上,即群臣葬衣冠之处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35坊州中部县: 桥山 “按 《山海经》 云,其山下水流通,故曰桥山。又 《史记》 云,黄帝葬于其山,今陵冢尚在。大历七年置庙,开宝二年敕修庙祭祀,在州西二里”。即今黄帝陵。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③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山东庄西。明曹学佺《名胜志》: 渔子山 “在 (平谷) 县东北十里。上有大冢,旧传黄帝陵也。其上有轩辕台,下有轩辕庙”。明蒋一葵 《长安客话》 卷5: “世传黄帝陵在渔子山。今平谷县东北十五里,冈阜窿然,形如大冢,即渔子山也。其下旧有轩辕庙云。” 清 《日下旧闻考》 卷142“黄帝陵” 下朱彝尊按: “ 《史记》: ‘黄帝崩,葬桥山。’ 魏王象、缪袭等撰 《皇览》,云在上郡。《地理志》 谓是上郡阳周县。《括地志》 谓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。今平谷之陵,人多疑流传之误。然帝既都涿鹿,则葬于此,理亦有之。抑衣冠之葬,或者非一处也。”


又称黄陵、桥陵。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,距县城约1千米。山上古柏成林,郁郁参天,沮水回绕于左,形势不凡。轩辕黄帝,是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。陵高3.6米,周围48米。墓前有碑亭,内有石碑一座,镌“桥山龙驭”四字,再向前有“古轩辕黄帝桥陵”石碑,系清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陕西巡抚毕沅立。陵南侧有一石碑上书“汉武仙台”四字,碑侧有座高大的土台,传说是西汉武帝征朔方回来,在此祭黄帝,筑台祈仙。黄帝陵墓在今甘肃、河北、河南等地都有,但据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以及《黄帝本行记》都说:“黄帝崩,葬桥山。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。

黄 帝 陵


猜你喜欢

  • 巾子山

    ①即今浙江青田县南金鸡山。海拔1320米。《清一统志·处州府》:巾子山“在青田县南六十里。卓立如巾,为县境第一高峰”。②在今浙江宁波市镇海区东北招宝山西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庆元府:巾子山“在定海县东北

  • 龙穴洲

    ①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港口“南对龙穴洲,沙洲之下尾也。洲里有驾部口。宋景平二年迎文帝于江陵,法驾顿此,因以为名。文帝车驾发江陵至此黑龙跃出, 负帝所乘舟,……故有龙穴之名焉”。②在今

  • 宋埠市

    即今湖北麻城市西南宋埠镇。《清一统志·黄州府二》:宋埠市“在麻城县西南六十里,滨河,为水陆要冲”。民国置县佐于此。

  • 小董村

    一名小董镇。即今河南武陟县西三十一里小董乡。清道光《武陟县志》卷8:集镇有小董村。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北小董镇。明洪武五年(1372年)于此置沿海巡检司。

  • 南梁北巴州

    南朝梁天监八年 (509) 置,为双头州。治所在北巴西郡 (今四川阆中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阆中、苍溪、南部、西充等市县地。西魏废帝二年 (553) 改为隆州。

  • 丰县

    秦后期置,西汉属沛郡。治所即今江苏丰县。汉高祖刘邦为丰县人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载:“高祖,沛丰邑中阳里人。”沛指沛郡,丰邑即丰县。据《史记·樊郦滕灌列传》记载:樊哙等见高祖时曰,“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,

  • 阴盘县

    ①西汉置,治所在今甘肃灵台县境。东汉灵帝末年侨置于新丰县(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十四里),属京兆郡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(446)省入新丰县。太和九年(485)复置,迁治司马村(今临潼县东三十二里泠川河畔)。北

  • 盘顺府

    元元统二年 (1334) 置,属四川行省。治所在今湖北鹤峰县境。后废。至正十二年 (1352) 复置。十五年 (1355) 改为盘顺军民安抚司。

  • 云中府

    北宋宣和四年(1122)置,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。寻入于金,乃废。北宋宣和四年(1122年)拟改辽大同府预置,治今山西大同市。为云中府路治所。为宋、金联合攻辽盟约中预定归还宋人之地。宣和六年(1124年

  • 捷枝国

    汉西域国名。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境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: 桑弘羊奏言,“故轮台东捷枝、渠犁皆故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