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黄蘖山

黄蘖山

①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94乌程县: “黄蘖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。梁光禄卿江淹赋诗之所。”

②在今浙江义乌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3义乌县: 黄蘖山在 “县北二十里。本名黄栌尖,后改今名”。

③即今福建安溪县南五峰山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泉州府安溪县: 黄蘖山 “在县南十五里。一名午山,亦曰南山,为邑中众山之宗。深林邃谷,饶筍蕨稜稻。山半有五峰岩,亦曰头陀岩”。

④即今福建福清市西南黄蘖山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6福州府福清县 “灵石山” 条下: 黄蘖山 “在县西南三十里,上多蘖木”,故名。山上万福寺,创建于唐贞元五年 (789),是我国佛教黄蘖宗的发源地。清顺治十一年 (1654) 寺僧隐元东渡日本传教,成为日本黄蘖宗的祖师,此后万福寺亦成为日本国黄蘖宗各寺院的祖庙。

⑤在今江西宜丰县西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27瑞州: 黄蘖山 “在新昌县西一百里广贤乡。一名鹫峰山。旧传昔一僧自西土来,谓此山似吾佛国灵鹫山,故以名。唐宣宗微时,以武宗忌之,遁迹为僧,游方至黄蘖,与黄蘖禅师同行观瀑布”。山有黄蘖寺。

⑥在今江西余干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饶州府一》: 黄蘖山 “在余干县东南八十里。亦名小庐山。后有龙泉,岁旱祷之。有梁僧曹晞坐禅石”。

⑦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黄州府一》: 黄蘗山 “在麻城县东北九十里,接河南光州商城县界”。

⑧在今湖南蓝山县南九十里,接广东连县界。宋本 《寰宇记》 卷117郴州: 黄蘖山 “今谓之都庞山,……即五岭从东第三都庞岭是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蓝山县: 黄蘖山 “山出黄蘖,因名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郭璞岩

    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乌尤山西山岩。岩上有尔雅台。相传为郭璞注尔雅处,故名。实为东汉犍为郭舍人注尔雅处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46嘉定府: 郭璞书岩 “在乌尤山”。

  • 大漳溪

    在今福建永泰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永福县:大樟溪“源出德化县,流入境。又东入侯官县界,为泽苗江上流。支流曰印溪,俱东行三十余里,入阳崎江。或谓之漳溪”。

  • 五子山

    又名五华山、京兆山。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北五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84武连县:五子山“在县北七十三里。西自龙州界,迤逦斜连马阁山顶,其山至此,特起五峰,雁行相次,高五百丈,因名五子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剑州

  • 双峰湖

    在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广宁卫:双峰湖在“卫南二十里。源出医巫闾山,东西沿流通扳桥河”。

  • 大斗军

    唐开元十六年(728)改赤水军守捉置,属河西节度使。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南。《元和志》卷40凉州:大斗军“因大斗拔谷为名”。后废。唐军镇名。开元十六年(728年)以赤水守捉改置,在今甘肃省永昌县西。因

  • 明阿特部

    清科布多参赞大臣管部之一,统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。本属准噶尔,乾隆二十年(1755) 降清,后复从阿睦尔撒纳叛乱; 乱定,被并入和托辉特多尔济车登旗。三十一年,以其众属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,编为一旗

  • 勒流墟

    一作勒楼堡。即今广东顺德市西北勒流镇。清咸丰 《顺德县志》 卷5: 墟市有 “勒流堡”。

  • 西门豹祠

    在今河南安阳市北三十二里丰乐村东。东汉时为纪念西门豹而建。《水经·浊漳水注》:“漳水自西门豹祠北,径赵阅马台西。”北宋嘉祐二年(1057)称为西门大夫祠。

  • 青泥西山

    即今陕西商州市西南五十里武安山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 关祔水 “出上洛阳亭县北青泥西山”。即此。

  • 窦岙 (嶴)

    即今浙江宁海县东南八十里旗门乡(东岙)。明设巡司于此。清康熙时设把守驻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