鼓腰岭
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北六十余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会昌四年 (844),“ (康) 良佺弃石会关,退屯鼓腰岭”。胡三省注: “鼓腰岭当在潞州武乡县北。”
古山名。在今山西省武乡县北。唐会昌四年(844年),王逢击昭义将康良佺,败之,良佺弃石会关,退屯鼓腰岭,即此。
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北六十余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会昌四年 (844),“ (康) 良佺弃石会关,退屯鼓腰岭”。胡三省注: “鼓腰岭当在潞州武乡县北。”
古山名。在今山西省武乡县北。唐会昌四年(844年),王逢击昭义将康良佺,败之,良佺弃石会关,退屯鼓腰岭,即此。
一作甲日宗。即今西藏曲松县。原西藏地方政府设拉加里宗。1960年改设拉加里县。1965年改名曲松县。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,治今西藏自治区曲松县拉加里。1960年撤销,改置拉加里县。
唐天宝元年(742)改安乡县置,属河州。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县西南大夏河北岸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:“取关名也。”宝应元年(762)没入吐蕃。古县名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以安乡县改名,治今甘肃省临夏县西南
在今山东茌平县东南。清光绪间,义和拳首领朱红灯在此设场练拳,宣传“灭洋”主张。村名。在山东省茌平县中部偏东。属茌平镇。人口570。明末,杨氏从东阿县庙杨庄迁此立村,因距县城5里得名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
在今湖南沅陵县西二里。《清一统志 ·辰溪府一》: 凭虚楼 “明王守仁谪龙场,过此寓焉。庭中古松一树,因榜其旁曰松云轩”。
蒙古宪宗元年(1251)置,治所在别失八里(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五里破城子)。后废。
在今山东临沂市东北。《梁书·武帝本纪》: 普通五年 (524),“扫虏将军彭宝孙克琅邪。甲申,又克亶丘城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3沂州作 “亶丘戍”。
在今安徽和县东南。为当利水入江入口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策传》:刘繇渡江治曲阿,遣“张英屯当利口,以拒(袁)术”。即此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南。为当利浦入江口,六朝时系长江下游北岸滨江要地。东汉兴平元年(19
春秋卫邑。在今河南濮阳县南。《诗经·鄘风·干旄》: “孑孑干旄,在浚之城。” 即此。(浚xùn) 古邑名。春秋属卫,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。《诗·鄘风·干旄》“在浚之外”、“在浚之都”皆指此。
即今湖北汉川县西南四十六里里潭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汉川县:小理潭“在县西南百里,汉水所注也”。
1928年改绥远特别区置,省会在归绥(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)。辖乌兰察布盟、伊克昭盟、土默特旗及归绥、包头、和林格尔、萨拉齐、清水河、托克托、武川、五原、东胜、固阳、丰镇、兴和、陶林、凉城、集宁、临河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