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龙头山

龙头山

①在今江西万安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吉安府万安县:龙头山在“县东二十里。高数百丈,周回十里,形如几案,一名案山。上有仙坛及龙峡。又有仙圣、罗汉二岩。龙溪水出其左,西入赣江”。

②在今广西阳朔县东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03静江府:龙头山“在阳朔县北一里。其南双山者攒眉山也。下有佛阁”。明曹学佺《广西名胜志》卷2阳朔县:“龙头山高百余丈,以形似而名。”

③在今四川雷波县西南百余里小沟乡北。产铅。清乾隆末曾开采,咸丰中废。

④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四十余里。《清一统志·曲靖府》:龙头山“在寻甸州东四十余里。地名九曲里。下有三沟水合为河,流入东川府界”。

⑤在今甘肃文县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154文州曲水县:“龙头山在县西七里。从故松州党藂山来,至当州石马水口绝。其山如龙头。”


(1)又称葑山。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涧桥村。为一突入东太湖的半岛,犹如龙头取水,故名。山下鱼池成片,藕塘阡连。“葑山芰荷”,是东山佳景之一。山南有葑山寺,明嘉靖年间建。东厢为诉月楼。清乾隆帝南巡时,曾题“䖝二”匾额,寓意这里景色怡人,“风月”无边。(2)在广东省韶关市、始兴县交界处。山峰连绵如长龙,因名。山体由砂页岩构成。最高点海拔 1368 米。山南麓有锅状陨石坑,直径3.2千米,深250米,面积约8平方千米。山上林木茂密,产马尾松、杉木和竹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武陟县

    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析修武县置,属怀州。治所在武德故城 (今河南武陟县东南)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置,属殷州。治所在今武陟县西南二里。贞观元年 (627) 属怀州。元属怀庆路。明

  • 佛圣涡砦

    北宋置,属信安军。在今河北霸州市东一百里。

  • 九顶塔

    在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南柳埠镇灵鹫山九塔寺内。寺已废。塔始建于唐,单层八角,顶有小塔九座,通高13.3米。明人许邦才《九塔寺记》称此塔“一茎上而顶九各出,构缔诡巧,他寺所未经有”。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

  • 延川县

    隋改文安县置,属延州。治所即今陕西延川县。《元和志》卷3延川县:“取吐延川为名。”大业初属延安郡。唐属延州。宋属延安府。元属延安路。明、清属延安府。民国初属陕西延安府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在陕西省北

  • 白雉山

    ①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平定州》: 白雉山“周二十四里, 旧有晋王庙。《风土记》:晋主李克用与嗣昭过此获白雉,因名”。②一名白紵山。在今湖北鄂州市南五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112武昌县:白

  • 建伶县

    西汉元封二年 (前109) 置,属益州郡。治所在今云南晋宁县昆阳坝子南缘。三国蜀建兴三年 (225) 属建宁郡。西晋太安二年 (303) 属益州郡。东晋属晋宁郡。南朝宋为晋宁郡治。梁末废。古县名。西汉

  • 北益都城

    即西汉益都侯国故城。在今山东寿光市北二十里古城乡。《水经·巨洋水注》:百尺沟“西北流径北益都城也。汉武帝元朔二年,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侯国”。以在益都县城之北,故曰北益都城。

  • 下歇武

    清末、民国间由上歇武族分出,驻地在今青海称多县东南。

  • 岫云 (雲) 寺

    即今北京门头沟区潭柘峰上之潭柘寺。《清一统志·顺天府二》: 岫云寺 “在宛平县西潭柘山。……晋为嘉福寺,唐为龙泉寺,后更潭柘。本朝康熙二十七年修,赐今额”。

  • 钤山

    又名钤冈。在今江西分宜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7袁州府分宜县: 钤冈 “在县南二里、秀江南岸。群峰回合,如列屏障,冈独端秀凝重,正与县对。登其上则四远皆在目前。《志》 云,冈延袤数十里而至城南,新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