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龙山寺

龙山寺

清康熙三年(1664)建,在今台湾台北市西南万华区(艋舺)。


(1)初名普现殿,又名天竺寺。在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。相传始建于隋代,明天启间重建,清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建山门、华表、殿堂门、钟鼓楼。世传原佛像处有一巨樟,夜发祥光,时人崇之,乃斫作法鼓、寺门、千手佛,今俱存。千手佛通高4.2米,头戴花冠,冠正中雕一坐佛,周围又雕众多戴花冠小佛首,叠作帽状;堕耳垂目,庄严慈祥,主手合十,两侧旁支 1008 手,掌中均雕一眼,列如团扇,或携物,或空手,形态不一;身披莲服,两足微露立莲台,造型精湛。正殿悬明书法家张瑞图题写的“通身手眼”匾额。殿前青石浮雕,巨龙绕柱,龙足爪珠,敲之锵然,左若清罄,右若红鱼。龙山寺巍峨宏伟,支庶流长,台湾省有不少同名寺宇。(2)在台湾省台北市西南,临淡水河。清乾隆三年(1738年)创建,至乾隆五年建成。其地原名艋舺(今万华),为台北市区的发轫点。龙山寺因与台北市早期移民关系至深,向被视为福建泉州龙山寺的分支和祖籍的标志。所供神像甚多,主神观音佛祖,亦称安海观音。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神诞,有盛大祭典。原建筑于嘉庆、同治间先后被地震和风雨破坏,现存建筑多为1920—1926年改建。1953—1965年扩建。正门石阶两侧保全的二铜柱是早期遗物,为重要的艺术品。(3)在台湾省彰化县鹿港镇。又称鹿港龙峙。清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创建。乾隆五十一年迁今址,仿泉州开元寺重建。建筑雄伟华丽。寺内亭顶木雕、铜像及古钟等,均华丽精美。保存石刻多种,有较高艺术价值。为台湾三大古刹之一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新正县

    又作新政县。1934年10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栒邑县和甘肃正宁县析置,治马家堡 (今陕西旬邑县东北马家堡)。取 “正宁县新正” 之义。1940年迁看花宫 (今旬邑县北看花宫)。1941年徙治杨坡头(今旬

  • 沙基惨案纪念碑

    在今广东广州市六二三路沙面东桥侧。1925年6月23日,为声援上海“五卅运动”,省港罢工工人和广东各界人民举行十万人集会和示威游行。当游行队伍途经沙基时,突遭盘踞对岸沙面租界的英、法军队开枪屠杀,此即

  • 景东厅

    清乾隆三十五年 (1770) 改景东府置,属云南省。治所即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。辖境约比今云南景东县稍大。1913年废为县。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降景东府置,直属云南省。治所、辖境同景东府。19

  • 必里罕城

    即班勒纥城。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。《元史·速不台传》:“壬午,帝征回回国,其主灭里委国而去。……复命(速不台与只别)统兵万人由不罕川必里罕城追之。”

  • 诺真水汊

    相当今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帝割达城 “又东北至诺真水汊”。

  • 纲成

    即冈成。在今山东莘县西。《史记·范睢蔡泽列传》:“蔡泽相秦数月,人或恶之,惧诛,乃谢病归相印,号为纲成君。”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东郡阳平侯国有冈成亭。

  • 烂桥关

    明洪武二十三年 (1390) 建,在今贵州施秉县西南镇阳江西岸长坡上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2镇远府镇远县: 烂桥关 “万历中,播酋杨应龙作乱,焚东坡、烂桥,楚黔路梗。即此”。在今贵州省镇远县西南镇阳江

  • 广南西路宣抚司

    元至元十三年(1276)以宋广南西路特磨道等地置,属云南行省。治所即今云南广南县。领路城、上林、罗佐、安宁、富宁五州,辖境约当今云南广南、富宁两县及广西西林、田林等县地。方国瑜《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》

  • 肃蕃镇

    唐置,属悉州。在今四川黑水县东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32悉州: “肃蕃山在州北八十里。肃蕃镇在山下。”

  • 泉海省

    1933年11月由中华共和国 (福建人民政府) 置,省会在晋江县 (今福建泉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莆田、仙游、德化、大田、安溪、同安、厦门等县市以南、以东地。同年12月改为兴泉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