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龙川县

龙川县

①秦置,属南海郡。治所在今广东龙川县西南二十里佗城镇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南海郡龙州县,颜师古注:“裴氏《广州记》云,本博罗县之东乡也,有龙穿地而出,即穴流泉,因以为号。”隋开皇十一年(591)废。唐初复置,属循州。贞观初又废。五代南汉乾亨元年(917)复以雷乡县改置,为循州治。治所在今龙川县西北。北宋宣和三年(1121)改为雷江县,南宋绍兴元年(1131)复名龙川县,十五年(1145)又移治今龙川县西南佗城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)为循州路治,二十三年(1286)复为循州治。明洪武二年(1369)州废,改属惠州府。民国初属广东潮循道。1912年迁今治老隆镇。1920年直属广东省。

②北宋置,属羁縻武笼州。治所在今广西百色市东北龙川镇。元废。


在广东省东北部、东江上游,北邻江西省。属河源市。面积 3077 平方千米。人口86.1万。辖30镇。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。据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,“有龙穿地而出,即穴流泉”,故名。秦置县,治今县西南佗城,属南海郡。汉仍之。隋开皇十一年(591年)省入河源县。武周天授二年(691年)废县。后重置,名雷乡县,属循州。南汉乾亨元年(917年)改雷乡复为龙川,移循州就县治。北宋宣和三年(1121年)改龙川为雷江。南宋绍兴元年(1131年)又称龙川县,仍为循州治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为循州路治,后复为循州治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省循州入惠州府,属惠州府。清仍之。1914年属潮循道,后县治由佗城迁此。1920年属广东省。1949年迁治老龙(今老隆镇),属东江专区。1952年属粤东行政区,1956年属惠阳专区,1959年改属韶关专区,1963年复归惠阳专区。1970年属惠阳地区,1988年属河源市。属东江上游山地丘陵地形。地表起伏大,南端界山七目嶂海拔 1318 米,为县最高峰。东江河谷狭长曲折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主产稻,并产甘薯、花生、大豆、黄麻、甘蔗。北部山地多竹、马尾松、杉、桉、樟、栎、荷木等林木;中部丘陵种油料作物和水果;南部地势平坦,是粮产区。盛产木材、毛竹、松香、柿饼、油桐、油茶、土纸、竹席。富水力资源。有煤、锰、铁、钨、磷、萤石、滑石、大理石、石灰石等矿。工业主要有机械、冶炼、建材、造纸、化肥、水电、森工、矿泉饮料等。广东省枫树坝电站设此。京九铁路、广梅汕铁路在此交会。205国道、龙江和和洋公路经过,梅隆铁路终点。东江通航。纪念地有龙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、兴龙苏维埃政府旧址。名胜古迹有霍山、正相塔、下塔、越王井、越王庙、赵佗故城及坑子里新石器时代遗址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拉布土司

    旧作拉布库克住牧喇嘛或喇嘛拉布库克。清雍正时置,属西宁办事大臣。为玉树四十族之一。驻牧地在拉布寺 (今青海称多县南拉布乡)。

  • 疏山

    “疏” 又作 “疎”。在今江西金溪县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54抚州府: 疎山 “在金溪县西北五十里。唐有何仙舟弃官隐居读书于此,因号书山。其书堂遗址尚存。中和中创为禅刹,额曰白云。南唐改为疎山”。《清

  • 陈家冈

    在今湖北宜昌县东南。清设把总、外委驻守。

  • 希巴尔台河

    即今内蒙古商都县东南、兴和县北之五台河。《清一统志·牧厂》:希巴尔台河“在(正黄等四旗)牧厂西七里。源出诺诺浑博罗山西平地,北流入查喜尔图插汉池”。

  • 蒲溪铺

    即今陕西汉阴县东南蒲溪镇。清光绪《陕西全省舆地图》 汉阴县: 蒲溪铺 “距城五十里”。

  • 南丫场

    亦作南垭场。即今四川开县西南南雅镇。

  • 乌墅河

    即妫水。今中亚阿姆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5:妫水“在吐火罗北。源出葱岭,西南流,入于西海。其水深广,长千余里,远近诸水汇入焉。亦名乌墅河”。

  • 文井江

    ①即今四川岷江西支流西河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“江原县,郡西,渡大江,滨文井江,去郡一百二十里。”②即今四川邛崃市之邛崃河(南河)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江水“又与文井会,李冰所导也。自笮道与濛溪

  • 宝像塔

   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上。元顺帝至正三年 (1343) 建。清刘献廷 《广阳杂记》 卷4: “黄鹤楼建汉阳门城楼上,巍巍百尺,西向大江。楼前有白石浮图,工丽无比,如西番阿育王塔式,四周皆镌大梵书,恨不

  • 平康水

    今四川黑水县东北小黑水河。《元和志》卷32当州平康县:“显庆中因古平康城置,在平康水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