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三司副使

三司副使

官名。三司次官。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二年(927)以枢密院承旨孟鹄为之,权判三司事。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(976)沿置,以员外郎以上历河东、河北、陕西三路转运使及淮、浙、江、湖等六路发运使充任; 盐铁、度支、户部三部分置使时,亦分为三部副使,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废。西夏亦置。金章宗泰和八年(1208)省户部而置,一人,正三品,宣宗贞祐(1213—1217)中罢。


官名。宋置,为三司使的副职,员额一人,以员外郎以上曾任三路转运使及六路发运使者充任。因副使是三司实际主持者,故必须选任曾任上述职务者,以其有实际经验。按官位高低有同判三司使、三司副使、权三司副使、权发遣三司副使等官称。西夏亦以三司副使作为三司正使的副职。金三司副使员额一人,秩正三品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陕西清吏司

    官署名。简称陕西司。① 明清户部诸司之一。掌理陕西省钱粮收支数目。明洪武二十九年(1396)改陕西部置,设郎中、员外郎、主事等官。分置民科、度支科、金科、仓科等四科治事。兼掌宗人府、文思院等在京衙门宗

  • 王国官

    官类名。王国既是政区,也是汉代至南北朝地方政权组织形式之一。秦始普遍推行郡县制度,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亦有设国的,如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记秦惠王起兵伐蜀,定蜀以后,封蜀君为侯,置相以治理其地。

  • 永安宫

    1、东汉宫名。《后汉书·孝献帝纪》:“迁太后于永安宫,大赦天下。”注:“《洛阳宫殿名》曰:永安宫周迴六百九十八丈,故基在洛阳故城中。”2、三国魏宫名,太后居此宫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后妃传》:“明帝即位,

  • 中书省客省使

    官名。元至元九年(公元1272年)置中书省客省使二人,掌直省舍人、宣使等员选举差遣之事,一人兼通事,一人不兼。大德元年增置员额为使四人,秩正五品;副使二人,秩正六品。

  • 八旗都统衙门

    官署名。八旗制度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。明万历二十九年(公元1601年)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黄、白、红、蓝四旗,万历四十三年(公元1615年)增设镶黄、镶白、镶红、镶蓝四旗,共为八旗,

  • 殊祥总管府

    见“隆禧总管府”。

  • 平准署令丞

    官名。汉有平准令及丞,属大司农。北齐及隋初司农寺置平准署令丞,炀帝时改隶太府寺。唐沿置,平准署令二人,从七品下,掌供应官府市易之事;凡百官衙门不用之物则随时出售,没收入官之物亦如此。丞四人,从八品下。

  • 画缋

    官名。周朝置。掌衣裳花纹绘制。见《周礼·冬官 ·考工记》。

  • 翰林书艺局

    官署名。宋朝置、隶翰林院,掌书写诏命及供奉书籍、笔墨、琴弈等。设待诏、艺学、书学、祗候、学生等。

  • 大僚

    周朝称朝廷重臣。《尚书·周书·多方》:“有服在大僚。”孔安国传: “有所服行在大官。”大官。《尚书·周书·多方》:“迪简在王庭,尚尔事,有服在大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