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从事

从事

官名。州部属吏。从事原用作动词,意为差事,非官名。汉元帝初,使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设吏员,治中、别驾、诸部从事,秩皆百石。自此始为官名。东汉因之,称从事史,皆为州部长官自辟。三国、晋,南北朝沿置,名目不一。高昌国中央政府所置,位次主簿,与侍郎、校郎、主簿等分署诸事。隋初亦有祭酒从事、部郡从事及诸曹从事等佐官,开皇十二年 (892),诏诸州以从事为名者并改为参军。唐朝藩镇幕僚泛称从事,非职事官。宋以后大体废置。明崇祯十七年 (1644) 三月,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后改主事而置。职掌仍因袭明朝主事旧制。


1、三公、州郡、将军、校尉等之佐官称从事,或从事史。如别驾从事、治中从事、都官从事、功曹从事、簿曹从事、郡国从事、文学从事、祭酒从事等,各掌一方面的事务。郡国从事,每郡一人,主管督促文书,察举非法。军府从事,掌文书簿籍之类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:“使匈奴中郎将一人,比二千石,本注曰:主护南单于。置从事二人,有事随事增之,掾随事为员。护羌、乌桓校尉所置亦然。”

2、赤眉起义军的官名。《后汉书·刘玄刘盆子列传》:“其中最尊者号三老,次从事,次卒史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即罚款,为官员惩罚方式之一。战国时秦国行施,其数额以官吏在执行职务时的责任关系和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依据,一般分为赀一盾、二盾、一甲、二甲四级。见《睡虎地秦墓竹简·秦律杂抄》。

  • 津署典作

    官名。隋置,见“诸津署”。

  • 封驳

    大臣见皇帝诏敕有不便者举驳而封还汉朝已有此例,但无定制。亦称“涂归”。唐制,奏驳正之目,由门下省给事中掌之。宋朝规定,皇帝制敕行下之前设官检查舛误及有所不便之事,许以封还、驳正之权。明朝则为六科给事中

  • 驴骡牧

    官署名。隋朝置,隶陇右牧。设帅都督及尉; 炀帝大业三年(607)后置左、右牧监各一员,以主其事。

  • 银青

    即“银青光禄大夫”。银青光禄大夫的省称。“银青”是“银印青绶”的省称。汉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,银印青绶,故称光禄大夫为银青光禄大夫,简称“银青”。魏晋以后又有特加金印紫绶的光禄大夫,于是便有了银青光禄大

  • 内司服奄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仿《周礼》内司服置,北周沿置。天官府司内上士属官,由阉人充任,掌帝、后之服饰,并辨内、外命妇之服饰。下设内司服奄下士以佐其职。正二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

  • 庖人

    官名。春秋战国置。掌烹饪馐膳肉食。《孟子·万章下》: “其后廪人继粟,庖人继肉。”《周礼》亦有此官,一说为周朝置,《周礼·天官》:“庖人,中士四人,下士八人,府二人,吏四人,贾八人”,“掌共六畜六兽六

  • 水衡丞

    官名。西汉置,佐助水衡都尉掌上林苑。员额五人,秩六百石。东汉时与水衡都尉俱废。

  • 艺文少监

    官名。元于艺文监置少监同检校书籍事二人,从四品,为艺文监的副长官。

  • 太子司则

    官名。见“司则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