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清吏部之铨选制度。参见“大选”。
官署名。国民党政府于抗日战争时设置,亦称后方勤务部,属军事委员会。掌理关于兵站的设施、战区部队军械弹药、粮秣、被服装具的补给(后方部队仍由军政部直接管理)。设总监一人, 中将级; 少监一人, 少将级;
武官名。设于御营使司,秉承御营使、副使的意旨统领军队。参见“御营使司”。
官署名。辽朝北面官,掌管理西北各部。
官名。南诏官,每百家置一人。
封建政府准予士民捐资纳粟以得官之法。秦始皇四年(前243)因灾荒大疫,准百姓纳粟千石,拜爵一级,始行捐纳之例。嗣后历代相沿,或因赈灾,需饷,因边储,兴工,遇有度支不济,即准士民捐银,授予官职。至清朝,
皇帝的称谓。《汉书·五行志》:“天子曰天辟。”
官名。西魏、北周地官府司门下大夫宫门中士佐官,员一人,正一命。
即“额驸”。
官名。隋朝诸冶监次官,大冶监丞视正九品,中冶监丞视从九品。唐朝少府监所统冶监次官,置二员,从八品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