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右卫将军

右卫将军

官名。三国魏元帝咸熙二年(265) ,司马昭卒,司马炎即晋王位,分中卫将军为左、右卫将军,以赵序任此。掌佽飞虎贲及前驱、由基、强弩三部司马,属下还有虎贲、羽林、上骑、异力、命中虎贲等五部督,负责宫禁宿卫。西晋初,属中军将军,后属领军将军(中领军)。为禁卫军主要统帅之一,权任很重,多由皇帝亲信之人担任。员一人,四品。与领军、护军、左卫、骁骑、游击等六将军合称为六军。十六国前秦、北燕、南燕亦置。南朝宋四品。南齐高帝建元二年(480) 诏,二卫将军每晚留一人宿直宫中。南朝后期,此职亦统兵出征。梁武帝天监七年(508) 定为十二班,陈三品、秩二千石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 定为从二品下,二十三年改为三品,孝明帝正光元年(520) 改为员二人。北齐时为右卫府长官,员一人,三品。掌右厢,与左卫将军共主朱华阁以外禁卫事务,各有武卫将军二员以协助其理事。隋初,为“十二卫”中的右卫副长官,员二人,从三品,协助右卫大将军掌宫掖禁御,督摄仗卫。炀帝大业(605—618)初,改左、右卫为左、右翊卫,此职改为右翊卫将军。唐复置,仍为右卫副长官,从三品。佐右卫大将军统领宫廷禁卫之法令,以督其属之队仗,而总诸曹之职务。非上日,以其一人押仗,若阙,则以中郎将代之,掌贰上将军事。宋朝为环卫官,无定员,无职掌,多以宗室为之,亦为武臣赠典,或为武官责降散官。北宋前期为三品,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,降为从四品。辽朝沿置,属南面官。位左卫将军下,无实职。


将军名,三国魏时司马炎分中卫将军为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,掌佽飞、虎贲及前驱、由基、强弩三部司马,以及虎贲、羽林、上骑,异力等五部督,负责宫禁宿卫。西晋沿置,初属中军将军,后属领军将军,为禁卫军统帅之一。其后十六国前秦、南燕、北燕、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,北朝北魏、北齐皆置。隋炀帝改左、右卫将军为左右翊卫将军。唐复为左右卫将军,右卫将军为右卫副长官,从三品,佐右卫大将军统领宫廷禁卫政令,总掌诸曹职事。宋、辽也置。见《晋书·职官志》、《隋书·百官志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四上·十六卫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辨铜丞

    官名,西汉置,也写作“辩铜丞”,辩通辨。属水衡都尉,佐辨铜令分辨铜质种类和好坏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水衡都尉》,参看“辨铜令”条。

  • 龙兴打捕提领所

    官署名。元置,属宣徽院,设提领、副提领各一人。

  • 河东山西等处铁冶都提举司

    官署名。元朝置。世祖至元四年(1267),立西京路洞冶总管府,掌河东地区金、铁等冶炼。七年,罢。十三年,立平阳等路采金铁冶提举司。十四年,罢。其后提举司废置不常。成宗大德三年(1299),置河东山西铁

  • 同详议官

    官名。宋徽宗政和二年(1112)置,为礼制局属官,掌讨论宫室、车服、器用、冠婚、丧祭制度沿革。宣和二年(1120)罢。

  • 都转运盐使分司

    官署名。明朝两淮、两浙、长芦、河东、山东,五都转运盐使司下辖十四分司: 两淮辖泰州、淮安、通州,两浙辖嘉兴、松江、宁绍、温台,长芦辖沧州、青州,山东辖胶莱、滨乐,河东辖解盐东场、西场、中场。以都转运使

  • 运筹司

    官署名。清末陆军部海军处所属机构。光绪三十三年 (1907) 设。掌筹画海战,考核教育、测绘等事。辖谋略、教务、测海三科。置司长一人,承发官一人,科长三人,科员六人,艺师二人,艺士三人,录事六人。三十

  • 辅国将军

    ①官名。将军名号。东汉献帝建安元年(196) 置,拜伏完为之,仪比三司。三国、两晋沿之,魏、晋皆三品。十六国后秦、后凉、北凉亦置。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(469) 七月改名辅师将军,后废帝元徽二年(474

  • 内东门司

    官署名。宋真宗景德三年(1006),改内东门取索司置,设勾当官四人,以人内内侍充任,掌检查宫禁人物出入,承接实封机密奏牍、内外功德疏及回赐僧尼、道士等,排办宫廷修造、筵宴之事。按时发给皇亲衣物节料,向

  • 典壅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,北周冬官府司水中大夫典壅上士佐官,正二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 罢。

  • 押运同知、通判

    清代司押运漕粮的地方佐贰官。押运漕粮本为督粮道之职,因督粮道在各任所董理运务无暇兼顾而委之于地方佐贰官。押运同知、通判掌督押粮船,管束运军,查禁沿途迟延、侵盗及搀和诸弊。清制共设押运同知、通判十六人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