右弼
官名。北魏明元帝泰常七年(422)置。太子拓跋焘监国,以重臣崔浩等出任。坐西厢东面,与左辅同掌百僚。宋徽宗政和二年(1112)改中书令置,钦宗靖康元年(1126)复旧名。明末李自成农民军政府亦置,崇祯十六年(1643)于襄阳置为内阁官员,位在上相国、左辅之下。十七年正月罢。
官名。1、掌辅佐国君,三国时吴置此官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登传》:“黄龙元年,权称尊号,立为皇太子,以恪为左辅,休右弼,谭为辅正。”左辅居国君的左方,右弼在国君的右侧,故称左辅右弼。
2、宋徽宗政和二年改中书令为右弼。
官名。北魏明元帝泰常七年(422)置。太子拓跋焘监国,以重臣崔浩等出任。坐西厢东面,与左辅同掌百僚。宋徽宗政和二年(1112)改中书令置,钦宗靖康元年(1126)复旧名。明末李自成农民军政府亦置,崇祯十六年(1643)于襄阳置为内阁官员,位在上相国、左辅之下。十七年正月罢。
官名。1、掌辅佐国君,三国时吴置此官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登传》:“黄龙元年,权称尊号,立为皇太子,以恪为左辅,休右弼,谭为辅正。”左辅居国君的左方,右弼在国君的右侧,故称左辅右弼。
2、宋徽宗政和二年改中书令为右弼。
官名。京辅都尉府长官,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) 置一员,从三品,领兵护卫京畿。官名,西汉置,分左右,属执金吾,掌京畿治安,东汉省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
官名。南朝梁置。武帝天监七年 (508)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班,普通六年(525) 刊正将军名号后罢。
官名。清末理藩部副长官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设。左、右各一人,正二品,以满人充,简任。佐尚书管理部务。宣统三年(1911),左侍郎改为副大臣,右侍郎省。
西汉时郡国常派遣郡丞、国长史上计于朝廷,称为上计使者。参见“上计掾史”。
清朝地方士绅对巡抚、布政使、按察使,以及道台、知府的尊称。
官署名。明、清负责缅甸语言文字翻译的机构。永乐五年(1407)始置,设译字生、通事以掌其事。初隶翰林院,弘治七年(1494)改隶太常寺。清初沿置,隶翰林院。乾隆十三年(1748)省并入礼部。
官名。①秦朝置。随皇帝出行,骑而散从,故名。无常职、无定员。西汉因之,为加官,武帝元鼎三年(前114)以其掌顾问应对,属中朝官。东汉光武帝省。三国魏初一度置,后与中常侍合为一官。北魏又置,孝文帝太和十
东汉末乌丸首领。袁绍因乌丸助其击公孙瓒,遣使拜乌丸三王皆为单于,《三国志·乌丸传》裴松之注引《英雄记》载其版文:“乌桓单于都护部众,左、右单于受其节度,他如故事。”东汉末年乌丸左部首领。《三国志·魏书
官名。西魏、北周冬官府司玉下大夫磬工中士佐官,正一命。
见“大天源延圣寺总管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