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大都护

大都护

官名。①鲜卑首领。《三国志·鲜卑传》引《魏书》:“和帝时,鲜卑大都护校尉廆帅部众从乌桓校尉任尚击叛者,封校尉廆为率众王。”②地方长官临时设职。《晋书·刘弘传》:“太安中,张昌作乱”,……“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”,“为都战帅。”③都护府长官。唐高宗永徽 (650—655) 中置,亲王遥领都护,曰大都护,以副大都护兼王府长史,主大都护府事。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三年 (932) 只置安东、安南、安西、安北四大都护。宋朝渐废。元世祖至元十一年(1274) 复置,从二品,掌畏兀儿旧领州城及畏兀儿人入属汉地者之词讼。


官名,不同朝代其职掌也不一样。

1、汉代鲜卑设此官,相当汉朝的将军、校尉,为领兵将领。《三国志·鲜卑传》:“鲜卑步度根既立。”注:“《魏书》曰:和帝时,鲜卑大都护校尉廆(音guī或 wěi)帅部众从乌丸校尉任尚击叛者。”

2、晋朝在有战事时设此官,为临时的战地指挥官,战争结束,此官号即废。《晋书·刘弘传》:“太安中,张昌作乱。”“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。”

3、唐朝为大都护府长官,掌统管诸蕃、抚慰、征讨、叙功、罚罪、总判府事。唐朝在边远地区设大都护府,如北庭、安西、安北等六大都护府。大都护府设大都护一人,从二品;副大都护四人,正四品上;还有长史、司马、录事参军等官。参看《旧唐书·职官三·大都护府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志四下·大都护府》。五代后唐明宗年间,置安东、安南、安西、安北四大都护府。宋朝渐废。

4、元朝也置大都护,从二品,掌维吾尔旧领州城及维吾尔人入属汉地的与汉人的诉讼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朝散

    朝散大夫简称。官名。是“朝散大夫”的简称。唐朝白居易《长庆集·闻行简恩赐章服喜成长句寄之》诗:“吾年五十加朝散,尔亦今年赐服章。”参看“朝散大夫”条。

  • 散骑黄门侍郎

    官名,三国魏置,掌骑从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诸夏侯曹传·夏侯玄》:“玄字太初,少知名,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。”

  • 廷尉左监

    官名。秦置,入汉因之。属廷尉,秩千石。东汉减为六百石。职掌助廷尉平决诏狱。官名,秦汉皆置,属廷尉,西汉秩千石,东汉六百石。掌逮捕犯人,平决诏狱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廷尉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志二·廷尉

  • 菙氏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春官之属。一说为周朝置。掌燃火之燋(苇草)和灼龟之契(荆木),佑助卜师占卜。《周礼·春官》: “隶氏,下士二人,史一人,徒八人”,“掌共燋契,以待卜事。凡卜,以明火蓺燋,遂龡其焌契,以授

  • 尚书郎

    官名。西汉武帝时常以郎官供尚书署差遣,掌收发文书章奏庶务,后渐成定制,成为中朝常设官职,员四人,一主匈奴单于营部,一主羌夷吏民,一主户口垦田功作,一主钱帛贡献委输,分隶诸曹尚书。东汉置三十六员(或说置

  • 鼎罗

    西夏语官名。西夏置,职掌不详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一五六“庆历五年闰五月”条记“夏国主曩霄遣鼎罗威明叶云、吕则依张延寿来谢册命。”鼎罗为威明叶云的官称。吴广成《西夏书事》卷十八译作“丁卢”。

  • 左右部架阁库

    官署名。金置,见“架阁库”。

  • 闾师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地官之属。一说为周朝置。掌王城及四郊人民赋税征收。《周礼·地官》:“闾师,中士二人,史二人,徒二十人”,“掌国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数,以任其力,以待其政令,以时征其赋”。官名。1、周

  • 屯把总

    官名。清朝土官名号之一。武职。四川省设有。正七品。管所辖之兵士,受地方武官约束。世袭,其承袭事隶兵部。详“土官”。武职土官名。清置,主管屯兵。四川省置三十四人: 崇化屯属二人,松潘厅属二十人,懋功屯属

  • 县公款局

    官署名。北洋政府设置,管理县地方的收入、支出以及各种特别捐款。自民国元年(公元1913年)以来逐渐成立,但并不普遍,局内一般设局长、副局长各一人,董事二人,会计、书记各一人。惟民国七、八年(公元19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