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太祝

太祝

官名。即“大祝”。①一说为殷朝六大之一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建天官,先六大,曰大宰、大宗、大史、大祝、大士、大卜。”郑玄注: “此盖殷时制也。”②西周始置,历代沿置。西周时为众祝官之长,掌祭祀祝祷等事。秦朝有太祝令、丞,属奉常。汉初因之。景帝中元六年(前144)改属太常,后更名祠祀。武帝太初元年 (前104),更名庙祀。东汉复称太祝令、丞。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、后魏、北齐皆因之。西魏、北周春官府设“太祝下大夫”,简称太祝,员一人。隋初太常寺置太祝署,有令、丞一员,太祝二员,炀帝罢署而留太祝八员于太常寺。唐以后因之。唐五代置六员,正九品上。北宋前期常以数十员为额,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仅留一人。金太祝从八品。辽置十员于太常礼仪院,从八品。明初亦置,至成祖即位后革。清改为读祝官。③ 《周礼·春官》宗伯属官。下大夫或上士爵。属官有小祝。主持禋祀、祭神、丧事、天灾、征伐、会同等的祷辞祝号。


官名。也写作“泰祝”或“大祝”,掌祝辞和祈祷等事。商朝始设此官,为六太之一。周礼春官之属有太祝,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而祈福祥。秦汉有太祝令丞,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、北魏、北齐皆沿置;北周依周官;至隋置太祝署太祝令丞,炀帝罢署。唐初有太祝七人,掌读祝文,出纳神主。唐以后历代多沿置,清朝改称读祝官。参看《周礼·春官·太祝》、《通典·职官七·太常卿·太祝》、《清史稿·职官二·太常寺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奚路都统司

    参见“都统司”。

  • 园令

    官名。① 主管陵园的官吏。西汉属太常。东汉秩六百石,每陵员一人。② 主管园林的官吏。南朝宋华林园令亦省称园令。官名。1、陵园令的简称,掌守护陵园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拜为孝文园令。”注:

  • 劳工教育设计委员会

    实业部直属机构。国民党政府设置,兼隶教育部。依照民国二十年(公元1931年)五月十二日公布的《劳工教育设计委员会章程》规定,掌下列事项:一、劳工教育之建议;二、规划调查劳工教育状况及其改进;三、拟订各

  • 和硕亲王

    爵名。清宗室封爵第一等,简称亲王。主要封皇子。初封时另给封号,称赐号。可传袭子孙。年俸银一万两,俸米五千石,亦有特旨给双俸者。爵名。清朝宗室封爵的最高封号,皇子封和硕亲王。和硕是满语,意思是“一方”,

  • 义部卿

    官名。渤海国官,左六司义部长官,置一员,居司政下。

  • 河帅

    清朝河道总督之别称。

  • 内史

    官名。西周、春秋、战国为史官之一。西周内史类史官属官有作册内史、作命内史、尹氏、内史尹氏等,长官称内史尹或内史尹氏。掌出纳王命,收藏各地宗族谱系资料。参与祭祀,预测天象人事,备咨询顾问,以及受王派遣出

  • 右侍禁

    官名。①武臣阶官。宋太宗淳化二年(991)置,系三班小使臣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,定为正九品。徽宗政和二年(1112)重定武臣阶官名,改忠翊郎。② 宦官。宋徽宗政和二年重定宦官名,改殿头

  • 三京留司御史台

    官署名。北宋陪都西京(今河南洛阳)、南京(今河南商丘)、北京(今河北大名)三留守司各置留司御史台,各设管勾台事一人,以朝官充任。掌拜表行香,纠举违失。官署名。宋置,掌拜表行香,纠举违失。设管勾台事各一

  • 右千牛卫将军

    官名。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 改右奉宸卫将军置,设二员,从三品,协掌侍卫宫禁及供御兵器仪仗。宋朝置为环卫官,无定员、无职掌,多以宗室为之,亦用为武臣赠典或武官责降散官,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