宪台
汉魏以来为“御史台”的别称。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为御史台的改称,咸亨元年(670)复旧。后世亦作为地方官吏对知府以上长官的尊称。
官署名。汉代御史府的别称,《汉官仪》:“御史为宪台。”周必大《二老堂杂志》:“宪台,御史台也。”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奉职宪台,擢受戎校。”后以宪台为御史台的通称。汉代尚书称中台,谒者称外台,加宪台,合称三台。
汉魏以来为“御史台”的别称。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为御史台的改称,咸亨元年(670)复旧。后世亦作为地方官吏对知府以上长官的尊称。
官署名。汉代御史府的别称,《汉官仪》:“御史为宪台。”周必大《二老堂杂志》:“宪台,御史台也。”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奉职宪台,擢受戎校。”后以宪台为御史台的通称。汉代尚书称中台,谒者称外台,加宪台,合称三台。
官名。西晋置。《晋书·北狄传》: “武帝时,有骑督綦毋伣邪伐吴有功,迁赤沙都尉。”
官署名。北宋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,刑部置,掌诉雪除落过名。
见“抚谕使”。官名,或称抚谕使,掌管安抚慰问事。参看“抚谕使”条。
流外官名。宋于枢密院置贴房及守阙贴房,即贴司及守阙贴司之职。参见“贴司”。
官名。北周置。《隋书·韩擒传》:“周武帝时,(韩僧寿)为侍伯中旅下大夫。”正四命。官名。北周置,正四命,为掌禁兵之官,府属不详。任此职者见《隋书·韩擒虎传》:弟僧寿,周武帝时为“侍伯中旅下大夫”。
官名。明初太子东宫职官。参见“左率府副使”。
“大行台尚书右丞”的省称。
官名。金朝置,属教坊。二十五阶之第十六阶,秩从七品上。官名,也是官阶名。金朝的教坊官,自从四品起,以下分为二十五阶。从七品上,称比音郎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一》,参看“教坊”条。
官名。南宋宁宗嘉定八年(1215)置,以选人或京朝官充任,掌三省、枢密院文书收储之事。
学官名,西汉末年王莽置。即讲《诗经》祭酒,位上卿,掌讲授《诗经》。见《汉书·王莽传》。参看“讲书祭酒”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