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工部员外郎

工部员外郎

官名。①工部所属头司次官。隋文帝开皇六年 (586) 置。掌城池土木工程之事。炀帝大业三年 (607) 改名起部承务郎。唐高祖武德三年(620) 复旧名。置一人,从六品上。高宗龙朔二年(662) 改名司平员外郎,咸亨元年 (670) 复旧名。玄宗天宝十一载 (752),改冬官员外郎,肃宗至德二载(757) 复旧名。五代沿置。②工部佐贰官。宋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 改制后置。元丰改制前曾置为六品寄禄官,改制后改正七品,始参掌制作、营缮、计置、采伐材物等事,皆按程式以授有司。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(1129) 并兼虞部员外郎职。孝宗隆兴元年(1163)兼领屯田之事。辽南面官亦置,职掌不详。金朝置,一人,从六品。完颜亮天德三年 (1151) 增二人,宣宗贞祐五年 (1217) 兼覆实习官。元朝沿置。明初亦置,位尚书、侍郎、郎中下,协掌部务,一人,正六品。清朝入关前曾置工部理事官、副理事官等。入关后于顺治元年 (1644) 改原工部副理事官置,正四品。后改置为各清吏司及各库长官。③辽、明、清诸朝工部诸司员外郎的泛称。


官名。自唐以后,历代多设此官。与郎中共同掌管城池土木等工程;“凡制作、营缮、计置、采伐材物,按程式以授有司,则参掌之。”参看“工部尚书”、“工部郎中”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南院副统军使

    官名。辽置,见“南院都统军司”。

  • 司膳寺卿

    官名。见“司膳寺”。

  • 干佐

    吏名,汉魏置,为郡县佐吏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:“(邓艾)为都尉学士,以口吃,不得作干佐。”

  • 大司寇卿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置,北周沿置。秋官府长官,员一人,多省称为大司寇。掌刑政,主持刑法的制订与执行。正七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参见“秋官府”。官名。北周仿《周礼》之制设置,为秋官府的

  • 怀奇将军

    官名。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(525) 刊正将军名号时置,定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二班,仅高于偏、裨将军。

  • 中兵参军事

    即中兵参军。

  • 南部尚书

    官名。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(396)置,尚书省南部曹长官。初员一人,后以南方州郡数量最多,权重政繁,故设员二人或二人以上。崔逞曾以此职录尚书三十六曹事。除管理南方州郡事务外,还统兵南进。多由本部属官迁任

  • 长官

    ①官名统称。金朝皇统五年(1145),以京府尹牧、留守、知州、县令、详稳、群牧为长官,以别于佐贰官、幕职官、军职官、厘务官、监当官、吏等。②官名。见“长官司长官”。1、指大官吏。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

  • 中央政治委员会土地委员会

    中央政治委员会所设专门委员会之一。见“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”。

  • 道挢掾

    官名。亦作导桥掾。汉朝为地方政府掌修治道路桥梁的吏员,多置于交通要道或险阻处。河南尹所属见《水经注·谷水注》引《建青门石桥纪功柱铭》,其他如武都有西部道桥掾,蜀郡属国有南部道桥掾,均见于汉碑。晋朝则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