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

皇帝的省称,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。《后汉书·皇后纪·明德马皇后》:“十五年,帝案地图,将封皇子……帝曰:我子岂宜与先帝子等乎……帝感悟之,夜起仿偟……帝数以试后。”


(1) 传说中古代部落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。相传古代有五帝,其说不一,或指伏羲(太皞)、神农(炎帝)、黄帝、尧、舜,见《易·系辞下》;或指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尧、舜,见《世本·五帝谱》、《大戴礼记·五帝德》、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;成指少皞、颛顼(高阳)、高辛、尧、舜,见《帝王世纪》。《左传·僖公二年》亦有:“今之王,古之帝也”之说。(2) 战国时称霸主为帝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说“秦所以急围赵者,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某国都监

    官名。见“某国详稳司”。

  • 蕃部

    官署名。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(546)置,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,掌管诸侯朝觐礼仪,以蕃部郎中为长官。恭帝三年(556)改以中大夫为长官,隶秋官府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参见“蕃部中大夫。”

  • 奏书

    文书名。清朝皇帝上书皇太后时使用的一种文书。如庆贺寿诞等。首书“子皇帝臣某某谨奏”,正文用骈体文句,末以“谨奏”作结。又外藩等上书皇帝,亦有称奏书者。

  • 主爵

    ①官署名。即主爵曹。北齐为吏部三曹之一,掌封爵事,置郎中一员。隋朝置为吏部四曹(司)之一,设侍郎、员外郎各一员,炀帝大业三年(607)改侍郎为郎,废员外郎而置承务郎。唐高祖武德三年(620)改郎为郎中

  • 司命

    见“五威司命”。官名,为五威司命的省称。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:“司命孔仁纳言严尤、秩宗陈茂,举众外降。”司命掌察举上公以下非法者,《汉书·王莽传》:策命统睦侯陈崇曰:咨尔崇。夫不用命者,乱之原也;大奸猾

  • 邦畿

    政区名。即王畿,是商和西周时期由王直辖的区域。《诗·商颂·玄鸟》说商代“邦畿千里,维民所止。”千里为方千里之地。

  • 都尉功曹

    官名,东汉置。都尉功曹,即都尉属下的功曹,此处的都尉,指郡都尉,太守的佐官,掌郡兵、防盗贼、主治安。都尉功曹掌考查、记录下属官吏的功劳。《后汉书·张酺传》:“(王青)父隆,建武初为都尉功曹,青为小史,

  • 总明观

    国立学校名。南朝宋明帝泰始六年(470),以国学废,“立总明观,征学士以充之。置东观祭酒、访举各一人,举士二十人,分为儒、道、文、史、阴阳五部学,言阴阳者遂无其人。”(《南史·宋本纪下》)南齐沿置,隶

  • 山东道监察御史

    官名。明清都察院所属山东道之主官。掌道事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设,三至五人,后增至十人。洪熙元年 (1425),南京都察院亦设二人。皆秩正七品。清顺治元年(1644)沿设。乾隆十四年(1749)定

  • 官文书名。即举状,又称荐削。宋朝中、高级官员作为举主,每年一次或两次,向朝廷推荐选人改为京官,每递呈一纸举状,推荐一名选人,称为一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