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检点

检点

官名。太平天国朝上职官。起义之始即设。初期设三十六员,以殿前左一、殿前右二为序编次;至第十一始,去“前”字,依次类推,至殿右三十六检点止。奉命可统数军,行文称钦差大臣,总制以下皆听指挥。有功将士,常加恩(赏)检点虚衔,称殿前检点,不得与正检点并列。另有职同检点无定数。天朝后期设六爵,检点已成卑官。至天历丁巳七年(1857),己排至一百五十二号。


官名。也写作“点检”。从五代到宋初有殿前都检点、副都检点;掌侍卫扈从之事,为禁军首领。五代末,赵匡胤以后周都检点废周建宋。辽,金皆置。见《文献通考·枢密院·殿前司》、《辽史·百官四·南面军官》、《金史·百官二·殿前都点检司》,参看“都点检”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邑丞

    官名,汉置,即公主封地之县的县丞。参看“邑令”、“县丞”条。

  • 公府掾

    官名,即公府掾史属,三公府下属诸曹职吏统称。其中东、西曹掾比四百石,余掾比三百石,属比三百石。太尉、司徒、司空皆称公,其府称公府,府中设若干办事机构称曹,每曹的长官称掾,副职称史、属,下边还有办事官吏

  • 散伯

    爵名。北魏中期置,位第七等,低于伯。亦作为赏赐。《魏书·侯刚传》:“(候刚)进爵为公。以给侍之劳,加赏散伯”。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(499)定为从三品。爵位名。北魏置,秩从三品,地位在开国县伯之下,开国

  • 陇右河西道提刑按察司

    官署名。元朝地方监察机构,世祖至元十二年 (1275) 由西夏中兴道、巩昌两按察司合并而成,置司巩昌 (今陕西陇西) ,仍简称巩昌按察司。二十年,移司于甘州路 (今甘肃张掖),改为河西陇北道提刑按察司

  • 引强

    官名,汉置,能引(挽)强弓弩的官。《汉书·周勃传》:“材官引强。”注:“服虔曰:能引强弓弩官也。”

  • 王府典仪

    官名。清置,亲王府六人世子五人,郡王府四人,长子、贝勒、贝子、公各三人。秩从四品至从八品不等。掌仪节导引。

  • 参议

    官名。宋朝设有参议官,或名“参议军事”。为都督、制置使、招讨使、宣抚使、安抚使、镇抚使等属官,参预军事谋划,地位低于参谋官。又,南宋初年修政局等亦有参议官。元世祖中统元年(1260)于中书省置参议中书

  • 宰夫

    官名。周朝置。① 周王近侍。掌饮食膳羞。《仪礼·少牢馈食礼》:“宰夫以笾受啬黍,主人尝之,纳诸内。”郑玄注:“宰夫掌饮食之事者。”② 冢宰属官,掌百官征令。《仪礼· 大射》:“宰夫戒宰及司马。”郑玄注

  • 北班内品

    官名。北宋置为宦官,隶入内侍省者转后苑散内品,隶内侍省者转后苑勾当事内品。宦官职名,宋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均置。

  • 右龙丞

    官名。北齐置。详“右龙署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