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牌符

牌符

符节制度。辽朝有银牌,为皇帝遣使之凭证。使者持牌,如皇帝亲临,沿途乘驿马需索,不准违误。使还,呈交皇帝。银牌上铸有契丹字,长一尺。有西夏铸西夏文的铜牌传世。“内宿命令”、“防守命令”牌为宫廷宿卫和驻军佩带,“敕燃马牌”为差使牌。金朝牌符有两类。一类为官员佩带,以示功赏。金太祖时,始铸金牌、银牌、木牌,分别授与万户、猛安、谋克及蒲辇(浦里衍)。另一类为遣使递送文书的信牌。金朝建国前,女真部落各有信牌,交互驰驿。金世宗时,仿宋制,递送皇帝敕书用朱漆金字牌(木制),递送尚书省文书用绿油红字牌。蒙古和元朝的牌符也有两类。官员佩带的牌子有虎头金牌、平金牌(又称素金牌)、平银牌,分别授与品级不同的万户、千户、百户各级军官。遣使牌子有两种,一为皇帝遣使的虎头金牌,长形,铸蒙古字,如皇帝亲行,另一种为军务遣使的差使圆牌,又称圆符。军务使者持牌于沿途驿站倒换驿马,需索酒食。圆牌铁质,铸蒙古字,有金银字两种。金字牌为朝廷遣使,银字牌为蒙古诸王及军政官员遣使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光勇将军

    见“十光将军”。

  • 四方馆叙仪

    官名。隋置,掌接见外国使者时按其等级的不同而排定次序。

  • 十二小将

    官名合称。北魏明元帝永兴四年 (412)七月,“置四厢大将,又放十二时,置十二小将”。(《魏书·太宗纪》)职掌不详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改定官制后未见。

  • 右扶风都尉

    官名。西汉右扶风置都尉。东汉初罢之。安帝时以羌族犯边,三辅有陵园之守,复置右扶风都尉,并设诸曹掾史。官名,汉置,俸比二千石,掌右扶风军队,维持地方治安。东汉初省,安帝时因羌族犯边,三辅有陵园,需要守护

  • 部传从事

    官名。南朝梁诸州置,掌督察非法。官品依州等级不同,各为一班和流外七班。州吏名。汉有部郡国从事史,魏晋以后称部郡从事,至南朝齐梁时改称部传从事。部郡从事之职在于检察一郡行政,至南朝宋时此职已轻,至齐梁时

  • 押纲官

    官名。金制,漕运司所属有押纲官七十六人,掌押送纲运之事。元京畿都漕运使司所属亦有押纲官,有荥阳等纲,每编船三十只为一纲,凡三十纲,每纲设押纲官二人,计六十人。

  • 闲散治仪正

    官名。清朝銮仪卫之职官。顺治十一年(1654)设。定额十八员,俱满缺。掌銮仪卫所属六司之治仪事。

  • 上尉

    民国军制,初级军官曰尉,分上尉、中尉、少尉三级。陆海空军官佐等级名。见“尉官”。

  • 北院枢密使

    官名。辽朝北枢密院长官,总领契丹及其他部族军、民之政。始置于大同元年 (947) 。任职者多为勋戚大臣,以契丹人为主,间用汉人。官名。辽置,为北枢密院的长官。见“北枢密院”。

  • 升调科

    清朝兵部武选清吏司所属之办事机构。额设经承一人。清代文选清吏司的内部机构。掌管各项议叙,各官添铸、更换印信,各官恩诏加级,颁发奏奖捐生执照等事。设经承以办理事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