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相国

相国

初为春秋战国时期对宰辅大臣的尊称。《荀子·尧问》: “缯丘之封人,见楚相孙叔敖曰”,“今相国有此三者,而不得罪楚之士民,何也? ”时孙叔敖任楚令尹。后渐成为官称,多作相邦(一说本名相邦,至西汉因避高帝刘邦名讳改相国)。居宰辅之位,为百官之长,与丞相略同而位稍尊。秦朝唯置丞相。西汉承秦制置丞相为国务长官。高帝、惠帝时萧何、曹参曾由丞相迁相国(或说改名相国),职权秩位略同,礼遇稍尊,用绿绶。后复改丞相。诸侯王国亦置,惠帝元年(前194)改名丞相。魏晋南北朝不常置,位尊于丞相,职权品秩略同,非寻常人臣之职。隋、唐以来多用作对宰相的尊称。元末朱元璋吴元年(1367)置左、右相国为中书省长官,主管政务,明洪武元年(1368)改左、右丞相。清朝专指任大学士者。参见“丞相”。


1、官名,即相、宰相、丞相。战国时赵设此官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“二十七年五月戊申,大朝于东宫,传国,立王子何以为王……大夫悉为臣,肥义为相国,并傅王。是为惠文王。”相国这一官名始于此。秦汉沿置。《汉书·陈胜项籍传》:“相国赵高颛国主断。”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相国》:“相国、丞相,皆秦官……高帝即位,置一丞相,十一年更名相国。”汉初,朝廷及王国皆置相国,其位尊于丞相。金印紫绶,掌助天子理万机。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(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)。光武即位,仍称大司徒,建武二十七年,改称司徒(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)。东汉末年,董卓自称相国,与司徒并存。《后汉书·孝献帝纪》:“十一月癸酉,董卓自为相国。十二月戊戌,司徒黄琬为太尉,司空杨彪为司徒,光禄勋荀爽为司空。”魏晋南北朝不常置,位尊于丞相。隋唐多用于对宰相的尊称。朱元璋曾置左右相国为中书省长官,主管政务,后改称左右丞相。清朝专指大学士。

2、诸侯国的丞相称相或相国,为国王的佐官,助国王处理国事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九月,代相国陈豨反。上曰:豨尝为吾使……以相国守代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理都察院刑狱

    试职名。明朝进士实授官前所任试职之一,半年后实授,多授官监察御史。始于洪武(1368—1398)中,正德(1506—1521)中革。

  • 国际电信交涉委员会

    交通部直属机构。国民党政府交通部为谋解决国际电信交涉悬案及各种合同契约起见,特设国际电信交涉委员会。依照民国十八年(公元1929年)十二月六日修正公布的《国际电信交涉委员会章程》规定,设委员长一人,由

  • 左右备身五职

    北齐侍从武官左右备身都将、左右备身别将、左右备身统军、左右备身军主、左右备身幢主的合称。属领左右府,由左右备身正、副都督统领,负责宿卫侍从。七品。武官名。北齐置左右备身都将、左右备身别将、左右备身统军

  • 左右卫府

    官署名。北齐置,以左右卫将军各一人为主官,掌左右厢。所主朱华阁以外的警卫事宜,各有武卫将军二人以辅佐之。府内各置司马、功曹、主簿、录事以厘府事。所属司警卫的武职分为御仗、直荡、直卫、直突、直阁五类;又

  • 郎中三将

    指西汉时的车、户、骑三将,属郎中令(光禄勋),秩皆比千石。车将掌车郎,户将掌户郎,骑将掌骑郎。平时郎掌守宫殿门户,战争年代也参战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郎中令》。西汉时合称车郎将、户郎将、骑郎将为郎

  • 皇太妃祇应司

    官署名。辽朝置。北面官,属著帐郎君院,掌皇太妃宫帐侍应之事。由著帐户充其杂役。

  • 广西海北道肃政廉访使

    官名。元朝广西海北道肃政廉访司长官,员二人,正三品。

  • 司法部承政厅

    官署名。南京临时政府设置,以司法部的秘书长主管,下设铨叙、经画、统计、稽核、文牍、交涉六科。其中经画科掌理全国审判厅的设置或废止,审判管辖区域及其变更事项;交涉科掌办华洋会审、犯人引渡及其他对外事项。

  • 安远护军

    官名。东晋南朝置。职掌如将军,而位略低。统兵,管理少数民族事务。置于武陵郡,多由武陵内史领之。立府,僚属随府主号轻重而不为定。宋六品,陈拟八品,比秩六百石。若单作此职,则减太守、内史一阶,如其上设有将

  • 寨副将

    官名。北宋哲宗绍圣四年(1097)置,掌城寨兵马事,招置弓箭手,任满三年升正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