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礼部尚书

礼部尚书

官名。 北魏始置, 为礼部之长官, 王䛯曾任此职,然其制不详。西魏初为尚书省十二部尚书之一。隋朝设一人,正三品,属尚书省,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礼部的最高行政长官,掌礼仪、祭祀、宴享及学校之政令,总判部属各司事。自此地位提高,历代相沿不变。唐朝置一人,正三品。高宗龙朔二年 (662) 改称司礼太常伯,咸亨元年 (670) 复旧。武则天光宅元年 (684) 改春官尚书,中宗神龙元年(705) 复旧。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(736) 以后,又兼管贡举事。唐中叶以后,诸部尚书多为外官兼官,渐成不治部务之空衔,故本部事务多由侍郎主之。五代因之。北宋前期为三品寄禄官,不任本职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 改制后,始实领礼部事,升为从二品。辽朝亦设,为南面官。无实职,多为加官。金朝设一员,正三品。元朝改属中书省,初设二员,成宗元贞元年 (1295) 增一员,领会同馆事,共三员,正三品。明初以废中书省,六部尚书直隶于皇帝,事权提高,升为正二品,额一员。成、弘以后,率以翰林儒臣为之,由此登公孤、任辅导者,冠于诸部。清沿明制,初以承政为礼部长官,顺治元年 (1644) 改承政为尚书。五年,定满、汉各一人。初制,满员一品,汉人二品。顺治十六年,改满尚书二品,康熙六年 (1667)复故,九年仍改二品。至雍正八年 (1730),满、汉尚书俱定为从一品。宣统三年(1911),礼部改典礼院,遂废。


官名。为礼部长官,掌礼仪、祭祀、宴飨、贡举等事。清朝礼部尚书还监管乐部、太常寺、鸿胪寺等。《新唐书·百官一·礼部》:“尚书一人,正三品;侍郎一人,正四品下。掌礼仪、祭享、贡举之政。其属有四:一曰礼部,二曰祠部,三曰膳部,四曰主客。”《清史稿·职官一·礼部》:“光绪二十四年,省光禄、鸿胪二寺入之……三十二年,以光禄、太常、鸿胪三寺同为执礼官,仍省入。更精膳司曰光禄,主客司曰太常,并各置郎中、员外郎、主事各一人。鸿胪事稍简,归入典制司,增员外郎一人,并满、汉参用。”参看“礼部”条和《历代职官表·礼部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符玺御史

    官名,汉置,属御史大夫,掌皇帝符玺,由侍御史担任。《汉书·周昌传》:“赵尧为符节御史。”官名。汉制,侍御史之掌符玺者称符玺御史,秩六百石。赵尧曾任此职,见《汉书·周昌传》。

  • 右队大夫

    官名,王莽以南阳为前队,河内为后队,颍川为左队,弘农为右队,河东为兆队,荥阳为祈队,每队置大夫一人,职如郡太守,掌治其郡。见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前队大夫注。

  • 太仓令

    官名。秦朝属治粟内史。西汉初隶大农令,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)以后隶大司农。东汉置一员,六百石。主受郡国漕谷,管理国家粮仓。三国沿置,魏六百石、七品。两晋、南朝皆沿置,梁、陈隶司农卿。北魏仍隶大司农。

  • 御书待诏

    流外官名。宋置,属翰林御书院,五年出左班殿直。参见“翰林御书院”。

  • 头下军州

    辽朝以俘户设立的地方行政建制。凡诸王、公主、外戚、大臣、诸部以俘掠的人户建立的州县,即称之。亦称 “投下州”、“头下州军”。其长官,除节度使由朝廷任命外,刺史以下皆由所属主人任命; 官位九品以下及井邑

  • 参事

    官名。①南朝宋置。明帝定后宫九品官时,依宫号不同设有紫极房参事、宣融房参事,官四品;景德房参事、采蓺房参事,官五品,均无定员。掌铨选人士。②北齐都水台设参事十人,与使者共管诸津桥事。又据《宋书》卷18

  • 家马尉

    官名,汉置,为家马令之佐官,掌治安,防盗贼。参看“家马令”条。

  • 拔萃科

    科举制科之一。唐代设置,属于长才类科目。大足元年(公元701年)诏举,崔翘等二人及第。

  • 车人

    官名。周朝置。主管车辆制造。《周礼·冬官·考工记》:“车人为车”。

  • 宣慰使司同知

    官名。元朝地方行政机构宣慰使司之职官。每司设一人,位宣慰使之下。协宣慰使掌司事。明清沿元旧称,始作为土官名号之一,武职。系土官官署宣慰使司之职官。湖广、四川、云南等省设有。正四品。有自己所辖之土兵及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