秀才科
科举常科科目之一。自汉代至南北朝,秀才为察举的科目之一。隋代以秀才为最高科目,《旧唐书·杜正伦传》说:“隋仁寿中与兄正玄、正藏俱以秀才擢第。隋代举秀才止十余人,正伦家有三秀才,甚为当时称美。”唐以秀才科为科举的常科,以博识高才,强学待问,无失俊逸者为秀才,要求高于明经和进士。秀才科试方略策五道,以文理优劣分为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,凡四等。贞观中,凡被推荐应试而没有取中者,处分其州长。于是秀才科遂致无人敢应试而趋于废绝。故唐代取中秀才总共才十余人。唐以后不复设置。
科举常科科目之一。自汉代至南北朝,秀才为察举的科目之一。隋代以秀才为最高科目,《旧唐书·杜正伦传》说:“隋仁寿中与兄正玄、正藏俱以秀才擢第。隋代举秀才止十余人,正伦家有三秀才,甚为当时称美。”唐以秀才科为科举的常科,以博识高才,强学待问,无失俊逸者为秀才,要求高于明经和进士。秀才科试方略策五道,以文理优劣分为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,凡四等。贞观中,凡被推荐应试而没有取中者,处分其州长。于是秀才科遂致无人敢应试而趋于废绝。故唐代取中秀才总共才十余人。唐以后不复设置。
清朝官缺补授方法之一。指官缺不入月选,由本衙门主官调补授官之例。在京司官、小京官、笔帖式、在外道府以下皆有调缺。凡调补,皆由本衙门主官将此处之实任官,经具题请旨改作彼处同品级之官。
杂任职名。唐于门下省弘文馆置二人,掌供毛笔之事。
官名,两汉皆置,为官之副长官,西汉属少府,东汉属大司农,掌佐官令择米、舂米、作干糒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少府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三·大司农》,参看“官令”条。
官名。西魏、北周冬官府司木中大夫角工中士佐官,正一命。
文书名。清朝官员临终前给皇帝上的奏折。定制。凡三品以上官员方得享受。
伯主即霸主,五霸也称五伯。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:“政由五伯,诸侯恣行……齐、晋、秦、楚其在成周微甚,封威百里或五十里。晋阻三河,齐贞东海,楚介江淮,秦因雍州之固,四海迭兴,更为伯主。”注:“《索隐》
官署名。元至元二年(公元1265年)置上都应办所,延祐五年(公元1318年)改为饩廪司,属上都留守兼本路都总管府。设大使、副使各一人,掌诸王驸马使客饮食。
官名。北齐置,为国子寺的长官,隋以后改为国子监祭酒。参见“国子寺”。
官署名。三国魏置,设监。见《通典·职官一八》。官名,三国魏置,其长官称监,掌纸务,九品。《通典·职官十八》。
官名。西晋置。《晋书·朱伺传》: “(朱伺)转骑部曲督,加绥夷都尉。”参见“部曲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