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谒者台

谒者台

官署名。东汉置,设谒者仆射为长官,常侍谒者五员、谒者三十员,掌朝会典礼,遣使传宣诏命、巡视监察。名义上隶光禄勋,实际直达皇帝,时号外台,与尚书、御史合称三台,共掌朝政。三国沿置。晋省并入御史台。南北朝复置,掌朝觐宾飨吉凶典礼之司仪、安排朝会班次、传宣诏命,职权渐轻。南朝设仆射一员、谒者十员,北齐设仆射二员、谒者三十员、录事一员。隋初罢,炀帝大业三年(607) 复置,与御史台、司隶台合称三台。掌遣使奉诏劳问,持节监察,受理冤枉而申奏之,奉引御驾。设大夫一员、司朝谒者二员为长贰,属官有丞、主簿、录事等。领通事谒者二十员; 其次有议郎二十四员、通直三十六员、将事谒者三十员、谒者七十员,皆掌出使;后罢,改置员外郎八十员; 寻又置散骑郎二十员,承议郎、通直郎各三十员,宣德郎、宣义郎各四十员,征事郎、将仕郎、常从郎(登仕郎)、奉信郎(散从郎)各五十员,又各有散员郎,皆掌出使。唐朝罢。参见“谒者”。


官署名。汉置,《后汉书·百官二·谒者仆射》:“谒者仆射一人,比千石。本注曰:为谒者台率,主谒者,天子出,奉引……常侍谒者五人,比六百石。本注曰:主殿上时节威仪。”还有给事谒者,掌宾赞受事及上章报问等。南朝梁也置谒者台,掌朝觐宾飨等事。其长官为仆射,属官有谒者十人,掌奉诏出使、朝会宾赞等。见《隋书·百官上·谒者台》。陈沿梁制。北魏、北齐谒者台,掌凡诸吉凶公事,导相礼仪;有仆射二人,谒者三十人。见《通典·职官三·中书令·通事舍人》、《隋书·百官中·谒者台》。隋朝谒者台,掌受诏劳问、出使慰抚、持节察授,及代受冤枉者申奏等。其长官称大夫,正四品;其副为朝谒者,从五品;属官有丞、主簿、录事等。下有通事谒者二十人;其次有将事谒者三十人,谒者七十人,皆掌出使。见《隋书·百官下·谒者台大夫》、《通典·职官三·中书令·通事舍人》。唐废谒者台,而置四方馆,改通事谒者为通事舍人,掌通奏、引纳辞见、承旨宣劳等。见《通典·职官三·中书令·通事舍人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门长

    负责把守一门的小官。参看《门者》条。

  • 职方员外郎

    官名。隋文帝开皇六年(586)始置,炀帝大业三年 (607)改职方承务郎。唐高祖武德三年(620)复置为员外郎。员一人,从六品上。为尚书省兵部职方司副长官,与郎中共掌天下地图、城隍、镇戍、烽堠等事。高

  • 太子右内率

    官名。隋朝始置,员一人,正四品上,掌领东宫备身以上禁内侍卫,供奉兵仗,有长史、司马及仓、兵曹参军事、铠曹行参军,又有千牛备身、备身左右、备身等官属。炀帝大业三年 (607)降为正五品,千牛备身改名司仗

  • 老父台

    清朝地方士绅对州县官之尊称。

  • 宁羌护军

    官名。十六国前凉置。张茂时阴鉴曾任之,统兵,管理羌族事务,驻桑壁。参见“护军”。

  • 怀义将军

    官名。南朝梁置。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一班,是最低的一班,大通三年(529)定制后仍为最低的一班。

  • 中掾

    宫官名。南朝宋太宗拟百官、设后宫内职时置。诸房各置一人,位比五品敕吏。

  • 车府令

    官名。秦朝以赵高为中车府令。汉朝为太仆属官,置一员,主乘舆诸车。东汉秩六百石。三国魏沿置,六百石、七品。东晋、南朝皆隶尚书省驾部,梁、陈则为车府署长官,一班。北魏亦置,北齐、隋、 唐、 宋, 为太仆寺

  • 长流参军事

    亦称“长流参军”,即“长流贼曹参军事”。

  • 官职等级制度。叉称班次。①官员临朝时所站位置。始见于春秋。《左传·庄公二十三年》: “朝以正班爵之义。”以后历朝各有具体规定。如两晋时特进为第二品,所占位置在诸公下,开府骠骑之上。明景泰时定,午朝时,